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珠江所在養殖環境對牛蛙腸道健康影響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時間:2025-05-19 08:41 來源: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
近日,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珠江水產研究所淡水池塘養殖生態環境調控創新團隊在養殖環境調控牛蛙蝌蚪腸道健康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論文“Enhanced gut damage and microbial imbalance in bullfrog tadpoles (Lithobates catesbeiana) exposed to polystyrene microplastics under high-temperature conditions”發表在《Environmental Pollution》(JCR一區,IF2024=7.6),碩士研究生王志龍為第一作者,龔望寶研究員和夏耘特聘副研究員為論文共同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2023YFD2400501)、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基本科研業務費(No.2023TD62)、廣東省重點領域研發計劃(2023B0202040001)等項目資助。


微塑料污染已成為全球性環境問題,而氣候變暖可能進一步放大其生態風險。牛蛙(Lithobates catesbeiana)蝌蚪因其對環境變化高度敏感,是評估環境污染物影響的理想生物模型。本研究采用組織學分析、多種生物標志物檢測和微生物組學方法,系統評估不同溫度條件下,聚苯乙烯微塑料(PS-MPs)對牛蛙蝌蚪的毒性效應。實驗設置25℃和32℃兩組溫度,蝌蚪分別暴露于0(對照)、100和1000 μg/L的PS-MPs中28天。
研究結果顯示,在32℃條件下,PS-MPs暴露導致蝌蚪腸道內氧化應激指標和炎癥相關酶活性水平顯著升高。腸道組織學分析發現,高溫與高濃度PS-MPs聯合作用會嚴重破壞腸道上皮結構,并激活促炎因子基因表達。此外,腸道菌群分析顯示,鯨桿菌屬(Cetobacterium)的豐度隨PS-MPs濃度的增加而持續升高,與氧化應激和炎癥指標呈顯著正相關;在高溫條件下,PS-MPs暴露進一步導致微生物群落多樣性下降。研究結果表明,高溫環境加劇了PS-MPs暴露的負面影響,導致牛蛙蝌蚪腸組織損傷、氧化應激和炎癥反應,這可能是引起腸道菌群失調的主要因素。另外,鯨桿菌屬的分布可能在抵抗污染物脅迫中扮演特殊角色。
本研究揭示了高溫環境會放大微塑料對水生生物的毒性效應,其機制可能與氧化應激和腸道菌群失調密切相關。鯨桿菌屬的富集現象為理解生物應對復合污染的適應性提供了新線索。研究成果不僅為微塑料生態風險評估提供了科學依據,也為制定氣候變化背景下的環境保護策略指明了方向。
未來研究需進一步闡明溫度增強微塑料毒性的潛在機制,闡明在復合脅迫下觀察到的鯨桿菌屬富集的功能性意義,并評估不同類型微塑料的長期生態后果及影響,為其他環境污染物的生態風險評估提供參考。
論文鏈接:https://doi.org/10.1016/j.envpol.2025.126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