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苦蕎生產技術指導意見

時間:2025-05-19 08:21 來源:全國農技推廣網
苦蕎“藥食同源”,且生育期短、適應性強、耐寒耐瘠薄,在輪作倒茬、防災減災等方面具有較好效果。為發揮好苦蕎產業優勢,加強種植指導,根據2025年生產形勢和氣候特點,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會同農業農村部雜糧專家指導組全,以“優選品種、培肥地力、適期播種、綜合防控、適時收獲”為重點,制定2025年苦蕎生產技術指導意見。
(一)優選品種,播前處理。根據自然稟賦和生產需求科學選種,避免未經試驗的跨區引種。春播區宜選用耐寒、耐旱、耐瘠的高產優良品種,春旱嚴重時可以選用生育期較短的品種。秋播區宜選用生育期70—80天的早熟多抗高產品種。播前7—10天選擇晴天連續曬種2—3天。往年前茬作物病蟲害發生嚴重產區,播種前一周應根據種子重量選用適宜殺蟲劑進行種子包衣處理。
(二)精細整地,培肥地力。苦蕎忌連作,宜與馬鈴薯、烤煙、燕麥、豆類、玉米等輪作。前茬作物收獲后應及時深耕滅茬曬地蓄墑。播前3—4天進行二次整地,確保播層土壤松軟細碎平整,上虛下實,提高土壤的保墑能力。結合整地畝施農家肥500—750公斤或復合肥10—15公斤作底肥,后期根據田間苗情長勢適量追施速效肥。
(三)因地制宜,適期播種。西南苦蕎區春播一般在4月下旬—6月上旬,地溫穩定在10℃以上時進行播種;秋播一般在8月上旬—9月中旬,避開高溫干旱適時播種。北方苦蕎產區,一般在6月中下旬—7月上旬播種。春旱嚴重時,可采取適當晚播、加大播量以及增加播深等措施來提高出苗率,墑情不足時需覆土鎮壓。西南產區多采用人工撒播、打塘點播、牛犁開溝條播和機器條播等方式。北方產區主要采用機械條播,條播行距一般為25—30厘米。苦蕎子葉頂土能力較弱,不宜覆土過深,一般播深2—3厘米。
(四)加強監測,綜合防治。西南產區主要病害有白粉病、霜霉病、白霉病、莖基腐病、根結線蟲病等,主要蟲害有黏蟲、薊馬、甜菜夜蛾、雙斑螢葉甲、蠐螬、地老虎等。北方產區主要病害有葉斑病、輪紋病、莖基腐病等,主要蟲害有黏蟲、薊馬、西伯利亞龜象甲、蠐螬、地老虎等。病蟲害防治以農業措施為先,化學防治應嚴格按農藥安全間隔期操作,花期避免噴藥傷害訪花昆蟲。各產區應持續關注氣候變化和病蟲害發生程度,通過培育壯苗、培肥土壤、輪作倒茬等農藝措施降低病蟲害發生可能性,或在農技人員指導下選用適合的生物源殺菌劑和殺蟲劑進行化學防治。
(五)適時收獲,顆粒歸倉。西南產區以人工收獲為主,當田間80%籽粒呈現本品種固有色澤時,及時兩段收獲,收割后在田間堆放5—7天再脫粒。北方產區多采用機械收獲,當田間70%籽粒呈現本品種固有色澤時,因地制宜采取一次性收獲或兩段收獲,兩段收獲的應先用割曬機割倒,田間放置5—7天后選用自動撿拾脫粒機或固定脫粒機進行脫粒。一般選擇在晴天早晨進行人工割曬或機械收獲,脫粒后及時晾曬至種子含水量達13%以下,清選存儲于通風干燥處,注意防霉防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