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地區在公路、水運和鐵路領域建設數量大,覆蓋面廣,創新投入高,創新成果顯著。
省綜合交通運輸學會理事長史和平介紹,本次大賽重點關注數字化、智能化技術在各類交通運輸方式的規劃、設計、建造、養護、運營管理各階段及全生命周期的創新應用,關注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5G、區塊鏈等新技術在交通運輸領域的落地應用。參賽項目將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公路、水運和鐵路深度融合,智能交通創新成果聚集。
“本次大賽獲得特等獎、一等獎的單位多數為企業,企業成為交通數字化、智能化的行動者和引領者。”大賽決賽評委、中國公路學會理事長翁孟勇說。
“洋山四期超大型自動化集裝箱碼頭智能管控系統”項目獲得特等獎。該項目是國內碼頭自動化向智能化轉變的典型案例,具有良好的創新性和應用效果。該項目負責人介紹,項目實現多個首創,開創超大型自動化碼頭全時域全場景智能作業一體化管控新模式,已經在國外海港成功應用。
“獲獎項目突破大數據、人工智能在交通運輸領域廣泛應用的技術瓶頸,形成傳統與新型基礎設施融合的良好局面。”大賽決賽評委、國家智能交通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王笑京舉例說,高速公路智慧服務區云聯網系統、江陰靖江長江隧道BIM協同智慧管理平臺、城市軌道交通運能需求響應式數智系統等一批項目相繼落地。
“參賽項目多呈現出通過數字化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理念,強化科技賦能。”大賽執委會主任、省綜合交通運輸學會副理事長陸永泉介紹,項目聚焦新型基礎設施和裝備數字化,推進交通基礎設施和裝備智能化升級,重點瞄準數字化管理和服務,項目多以提升服務品質、降本增效運營管理為核心目標,注重科技深度賦能應用,提升智能化發展水平。
“船視寶——航運大數據、大模型、大應用”項目獲得一等獎。該項目注重數字賦能,瞄準生產服務提升,不到3年時間創造8000多萬元數字化產品收益。該項目負責人介紹,船視寶已匯聚全球26萬艘船舶的370億條船位數據,覆蓋6000多個港口、4.5萬多個泊位,識別動態7000多萬條。通過構建航運算法模型,項目依托云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構建一系列面向船舶、港口、航線的分析、預測和預警模型,為整個航運業提供數字化轉型“新基建”。
“工程咨詢企業數智化技術與服務平臺”項目被評委頻頻點贊。
“這是一個勘察設計企業參與數字化轉型的重要嘗試。”該項目負責人說,項目突破云計算領域系列核心技術,建成行業首個設計云,實現工作環境和工作裝備全面升級,基于知識庫和AI技術,開發了系列智能化輔助設計工具,實現設計成果從二維向三維升級,構建全生命周期數據底座。“通過數字化轉型,基于AI的系列智能輔助設計工具大幅度提高設計效率,降低質量通病,根據實測,外業工作周期可縮短50%,內業效率可整體提升30%,質量通病發生率降低超過80%。”
華設設計集團董事長、大賽秘書長楊衛東介紹,大賽部分獲獎項目已通過試點示范、規模應用產生經濟效益,主要包含直接節約的運營成本、養護成本等原有費用和利用技術創新實現的成果轉化合同額帶來的收益。
“干散貨碼頭綠色智慧全要素管理和全流程無人化作業系統”由張家港港業務主管部門和成員組織實施,由干散貨碼頭裝卸船、流程輸運等全流程自動化作業、現場無人化運營、全要素智能化管控組成。該項目負責人介紹,全要素管理和全流程無人化作業系統全面投入運行后,經濟指標較為突出,同時兼具社會效益,作業模式由一對一轉變為一對多的智能監管,每年合計節約人力、能耗和維護成本1100萬元。
記者 梅劍飛 許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