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廣州市委十二屆六次全會強調,要激發改革、開放、創新三大動力活力,為廣州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澎湃動能。
在改革、開放、創新三大動力活力之中,改革是基礎性動力,也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動力。廣州是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也是經濟改革的先行者。
改革精神深深嵌入了廣州的基因,成就了廣州今日的繁榮與發達。目前,高質量發展已成為我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廣州也面臨著新的探索與挑戰。
會議提出,要激發改革動力活力,堅持把全面深化改革作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動力,不斷解放思想、敢闖敢試,瞄準問題、善作善成,按照走在前列的標準要求謀劃改革、支持改革、推進改革,全面優化高質量發展的體制和機制,把全社會的活力和創造力釋放出來。
這一要求,既重申了改革處于三大動力活力之首的重要性,也強調了在各個領域如何深化改革的具體路徑與方式。
改革的前提,是思想解放不停步。如果沒有思想解放,改革難以取得大的突破。有的地方將“不出錯”擺在第一位,態度消極,難有動力;有的部門思想僵化,不僅未能主動幫助基層推動改革深入,反而變相地自我設限。
如何按照走在前列的要求思考改革、謀劃改革、支持改革、推進改革?需要通過不斷的思想解放,凝聚改革共識,從對傳統發展模式的路徑依賴中解放出來。
“1312”思路舉措提出,要加快構建以實體經濟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推動傳統產業、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并進。今年的廣東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加快廣州期貨交易所發展,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效能。
這一金融領域的改革,正是思想解放推動改革的成果,為的是發揮廣州期貨交易所作為重要金融基礎設施和交易平臺的重要作用,為先進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與現代服務業發展提供良好支撐。
改革的方式,是以改革,尤其是體制機制改革,來推動改革。會議提出,要縱深推進新階段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需要推動更多創造型、引領型、集成型改革,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在更高起點上推進改革開放。
創造型改革,包括以港澳律師、醫生、建筑、規劃、設計等領城專業人才的境外執業資格在大灣區內實現互認與體系對接,解決人才流動與深度合作問題;引領型改革,最典型的是,近年來中央先后出臺一系列重大政策,高規格、高定位支持橫琴、前海和南沙三個重大合作平臺建設,大大推動了粵港澳大灣區快速發展。集成型改革,是將已經存在的系統通過統一的調度與挖掘,達到1+1>2的效果。
改革的延續,需要改革精神的支撐。敢闖敢試、敢為人先的精神,激勵著廣州沿著改革開放的道路一路走來,在沒有先例可循的新征程中,更需要“頂硬上”的改革勇氣。
會議強調,要深入實施“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推進強區促鎮帶村,大力發展都市現代農業,這項持久而艱巨的任務尤其需要改革精神的支持。
廣州鼓勵學習浙江“千萬工程”的經驗,其中,做大優勢產業以“造富”,是通過科學規劃村莊發展,盤活集體資源資產,引入社會資本和市場機制,對農村集體經濟模式進行改革;
做實就業服務以“增富”,是通過休閑農業、農村電商、文化創意等新業態蓬勃發展,實現“互聯網+就業”,對創造就業方式做出改革;
做深精準幫扶以“幫富”,是通過“支部+合作社+基地+農戶”等聯動機制,探索強村帶弱村、先富幫后富的發展模式。廣東的“百千萬工程”的覆蓋面廣、項目繁雜,是一項曠日持久的任務,尤其需要以改革精神為改革者打氣,為有為者擔當。
在過去的數十年里,改革成就了現在的廣州。在新征程上,廣州要將壓力與挑戰轉化為更大的改革魄力,秉持著一如既往的改革精神,在更高起點上推進全面深化改革,讓老城市煥發新活力,書寫新一頁的廣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