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望在多個方面產出高水平科學成果
林西強介紹,這次任務是載人航天工程今年的第二次飛行任務,也是空間站應用與發展階段首個載人飛行任務,首次包含了“航天駕駛員、航天飛行工程師、載荷專家”3種航天員類型。任務主要目的為:完成與神舟十五號乘組在軌輪換,駐留約5個月,開展空間科學與應用載荷在軌實(試)驗,實施航天員出艙活動及貨物氣閘艙出艙,進行艙外載荷安裝及空間站維護維修等任務。
飛行任務期間,神舟十六號乘組將迎來兩次對接和撤離返回,即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返回、天舟五號貨運飛船的再對接和撤離以及神舟十七號載人飛船對接;將開展電推進氣瓶安裝、艙外相機抬升等平臺照料工作;將完成輻射生物學暴露實驗裝置、元器件與組件艙外通用試驗裝置等艙外應用設施的安裝,按計劃開展多領域大規模在軌實(試)驗,有望在新奇量子現象研究、高精度空間時頻系統、廣義相對論驗證以及生命起源研究等方面產出高水平科學成果;還將開展天宮課堂太空授課活動,讓載人航天再次走進中小學生課堂。
未來空間站基本構型將從“T”升級為“十”
中國空間站進入應用與發展階段,將常態化實施乘組輪換和貨運補給任務,乘組的在軌工作安排也趨于常態化。林西強介紹,我國將充分利用空間站目前已配置的艙內實驗柜和艙外載荷,以及巡天空間望遠鏡等設施設備,滾動實施空間生命科學與人體研究、微重力物理科學、空間天文與地球科學、空間新技術與應用等4個專業領域近千項科學研究與應用項目,開展較大規模的空間科學實驗與技術試驗,促進我國空間科學、空間應用、空間技術全面發展。
“為進一步提升工程近地軌道綜合能力和技術水平,我國將統籌載人月球探測任務,研制可重復使用的新一代近地載人運載火箭和新一代近地載人飛船;為進一步支持在軌科學實驗、為航天員的工作和生活創造更好的條件,將適時發射擴展艙段,將空間站基本構型由‘T’字構型升級為‘十’字構型。”林西強說。
在空間站應用與發展階段,航天員將長期連續駐留空間站,通常每年進行兩次乘組輪換、一至兩次物資補給。
神十五乘組即將返回,創出艙次數最多等紀錄
隨著新乘組“飛天”,神舟十五號航天員乘組即將返回地球,目前在軌工作生活181天,各項在軌工作進展順利,已圓滿完成4次出艙活動任務,成為執行出艙任務次數最多的乘組。
2022年11月29日,神舟十五號飛船發射入軌。林西強說,除圓滿完成4次出艙活動任務外,神舟十五號乘組還開展了多次載荷出艙任務、8項人因工程技術研究、28項航天醫學實驗,以及38項空間科學實(試)驗,涵蓋了生命生態、材料科學、流體力學等,獲取了寶貴的實驗數據。
“目前,他們正在緊張有序開展神舟十六號乘組進駐和神舟十五號飛船返回前的各項準備工作。”林西強表示,神十五乘組返回前,他們需要持續開展部分空間科學在軌實(試)驗,完成返回前實驗樣本采集、處置和下行物品的清點整理;待神十六乘組進駐,兩個乘組完成在軌交接和輪換后返回地面。 (據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