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買賣“炒”出新花樣的啟示
最近,上海、深圳、浙江等多地的菜場出現代炒菜業務。顧客在菜場買好菜后,只要在代炒菜檔口付上幾塊錢到十幾塊錢不等的手工費,就能拎著熱乎的現炒菜回家。食材自己挑選,新鮮健康;炒菜專人代勞,方便省心。代炒菜業務贏得眾多消費者特別是年輕人的青睞,為菜場帶來旺盛人氣。
代炒菜,是菜場以需求為導向的轉型嘗試。在線上零售的壓力之下,傳統菜場為了與網購“爭奪”年輕人,近年來正加速轉型升級。與“動動手指一鍵到家”的網上買菜相比,傳統菜場的出路在哪里?有的菜場走起網紅風,在裝修風格和店鋪類型上下功夫,力求成為新晉的“打卡地”,吸引網絡流量與線下客流。有的菜場進行數字化改造升級,對農產品進行溯源追蹤,在檔口開啟交互式購物,試圖打通線上線下壁壘。而代炒菜則代表著另一種思路:面向顧客需求,創新服務模式,給顧客一個“非來不可”的理由——吃菜場的代炒菜,比起去飯店省了錢,比起點外賣更健康,比起買菜節省了燒制的功夫,具有不可替代的獨特性。這也說明,顧客的需求是多元化的,深挖之下,必然會催生新的消費場景。
代炒菜,開辟了菜場突圍的新路,這種圍繞顧客需求,揚長避短建立專屬“護城河”的轉型思路,也值得廣大實體店鋪借鑒。實體店生意難做是事實,但店家與其抱怨線上經濟的沖擊,不如認真思考自己的優勢所在,真正代入顧客視角,找準顧客需求與實體店特點之間的交集所在,尋求轉型突圍的機會。畢竟,線上再方便,“鍵對鍵”購物也難以完全取代“面對面”交互。既然線上購物的優勢難以撼動,就更應瞄準顧客需求,深挖線下服務的潛力,用創新創造打開消費的“想象力”,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學者托馬斯·科洛波洛斯在《圈層效應》一書中提到,面對群體的強勢崛起,只有理解消費主力的商業邏輯,懂得如何靠攏這一代年輕人,未來的商業才能成功。如果連菜場這種“老買賣”都能俘獲年輕人的“芳心”,其他實體門店更沒有理由感到悲觀。面向年輕人,實體店不妨傾聽他們的心聲,找準他們的需要;而更多不同層次消費者的需求,也應當被尊重、被看見、被滿足。當實體店真正踐行以需求為導向的商業模式,就有望在轉型突圍中拓展新的業態,煥發新的活力。(袁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