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診斷講究望、聞、問、切四種基本方法,而近期卻出現不少養生類賬號在網絡直播平臺中隔屏“診療”售賣中藥類產品。標注為“初級農產品”的藥材,被直播間宣稱為治百病的“神藥”;通過直播間引流,私下將患者引導至其他平臺交易,躲避直播平臺監管;更有甚者號稱“一人一方”,實則為多位患者推薦同一產品。諸多行為已涉嫌違反國家規定暗中行醫或違法行醫,引發輿論大量關注。
醫生直播帶貨是違規行為,假借醫生之名直播行醫賣藥更是違法之舉。2022年6月,國家衛健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等九部門聯合印發《2022年糾正醫藥購銷領域和醫療服務中不正之風工作要點》中便明確提出,嚴肅查處醫療機構工作人員利用職務、身份之便直播帶貨。因藥品具有其特殊性,所以對其相關資格以及行為的審查和懲處力度也必然從嚴,然而即便在國家有關部門三令五申的高壓態勢之下,依舊有不少人試圖通過偷換概念、打擦邊球的形式牟取利益。有媒體記者發現,不少直播賬號將囊腫、息肉、結節等醫學術語表述為“囊什么腫、息什么肉”等,以圖繞過監管,躲避審查,更有人在質疑不需要醫生把脈診斷便可直接開方拿藥后被拉黑禁言。
以新媒體平臺來推廣傳統醫學自然歡迎,但掛羊頭賣狗肉企圖牟利的違法行為必須叫停。中國醫學自誕生至今,傳承數千年而從未中斷,豈能容許個別不法分子為一己私利而辱沒國粹名聲。要真正解決好這一問題,不僅需要國家有關部門持續加大對違法違規行醫賣藥行為的監管和懲罰力度;作為直播等電商平臺,也應切實履行好對于平臺賬號行為的監管職責,進一步加強和完善對直播內容的審查力度,徹底杜絕、嚴厲禁止任何打擦邊球的違法違規行為;同時身為消費者,我們更要從自身做起,對于違法行為不僅要自覺遠離,也要行使好投訴舉報的權利和義務。維護中醫的國粹名號,營造健康的網絡營商環境,唯有依靠多方合力,才能將這樣的蛀牙徹底拔除。
責任編輯:劉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