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蕓豆生產技術指導意見
時間:2025-05-07 10:16 來源:全國農技推廣網
為充分發揮蕓豆用地養地、產業效益較高等方面的優勢,推進周年產能持續提升和綠色可持續發展,根據今年氣候特點,農業農村部雜糧專家指導組會同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以“精選茬口、精細整地、精準播量、測土施肥、病蟲防控、分類收獲”為重點,提出蕓豆生產技術指導意見。


(一)精選茬口,精細整地。宜選擇禾本科作物為前茬,慎用農藥殘留嚴重的前茬。選擇平崗地或排澇較好地塊,減少苗期澇害風險。使用聯合機械整地,耕翻深度18—20cm,不漏殘茬和雜草,整地質量達到平、暄、細、碎。春整地不宜深耕,15—16cm為宜,隨耕隨耙、耢,頂漿打壟,及時鎮壓達到待播狀態,以防跑墑。
(二)科學定密,精準播量。根據品種、地力等確定保苗密度,直立型品種,瘠薄土壤宜密,反之宜稀。一般公頃保苗12萬—22萬株之間,其中小白蕓豆、小黑蕓豆公頃保苗18萬—22萬株,日本白蕓豆每公頃保苗15萬—18萬株;紅蕓豆每公頃保苗15萬株。按照保苗密度、種子質量、損失率、百粒重等計算播種量,一般百粒重18—22g的小白蕓豆、小黑蕓豆播量為35—45kg/hm2;百粒重為30—35g的日本白等品種,播量為45kg/hm2;百粒重為40—45g的奶花蕓豆、紅蕓豆品種,播種量為50kg/hm2。
(三)種肥同播,測土施肥。一般10cm土壤耕層氣溫穩定通過12℃時開始播種,春播區正常年份蕓豆播種期以5月20日—30日為宜。播前檢修調試播種機械,保持每個下種口、下肥口的排量均勻一致,并調節到最佳下種量和肥量狀態。采用機械壟上雙條精量點播,播種深淺一致,不宜過深,減少幼苗出土困難或感染根腐等根部病害風險;播后覆土一致,鎮壓后播深為3—4cm。根據土壤肥力,進行測土配方施肥,一般肥力地塊,常施純氮20.0kg/hm2—30.0kg/hm2,五氧化二磷50.0kg/hm2—75.0kg/hm2,氧化鉀20.0kg/hm2—30.0kg/hm2。施肥時注意種、肥分開,防止燒種。
(四)鏟趟中耕,加強防控。在蕓豆子葉出土展開時,可用小鏵鏟進行鏟前深趟一犁或深松,深松深度20—25cm,增溫防寒、蓄水保墑、滅草防風、提高地溫;一周后中耕第二遍,深度10—12cm;第三遍要結合培土封壟,在開花前中耕結束,深度8—10cm。苗前除草可用懸掛式噴霧機或小型農用機械,使用合適化學除草劑混合噴施進行封閉除草,苗后除草于蕓豆2—3葉期進行。注意防控根腐病、細菌性疫病、炭疽病、菌核病、蠐螬、地老虎、蚜蟲、紅蜘蛛等病蟲害,加強輪作倒茬和種子處理,做好化學防控。
(五)分類收獲,干燥儲藏。根據用途、生產條件等確定收獲方式,一是聯合一次性收獲,在蕓豆完全成熟即葉片脫落、豆莢干癟、籽粒呈固有形態后,采用聯合收割機,收割、脫粒作業一次性完成,省工、省時、成本較低但作業損失率較大,商品質量較差;二是收割和脫粒分步作業,在蕓豆70%葉片枯黃、80%豆莢成熟后,先用起拔割曬機械將蕓豆植株起拔或割倒,在田間自然風干、晾曬5—7天,待植株和豆莢完全脫水、風干后,利用撿拾機械和脫粒機配合在田間行走撿拾、脫粒一次完成,方式作業時間長、成本略高,但損失率低,商品質量好。收獲后對進庫儲藏的籽粒進行干燥、清選和分級,帶病帶蟲籽粒不能進庫。對南方等溫濕度較高地區,蕓豆籽粒入庫含水量應低于11%;對北方溫濕度較低,庫中通風良好的,籽粒入庫含水量可低于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