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發布“育娃娃”公益項目
華聲在線3月19日訊 出生僅三個月、來自婁底雙峰的小天佑是一對雙胞胎中的妹妹,因為早產和先天性腸狹窄,她的體重遠低于正常水平,至今仍在醫院救治。高昂的治療費用讓小天佑一家的生活陷入窘境……在湖南,平均每2小時就有3名像小天佑一樣的出生缺陷兒降臨。昨天下午,由湖南省婦女聯合會、湖南省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共同指導,湖南省婦女兒童發展基金會主辦的“育娃娃基金新生兒出生缺陷防治項目”在長沙發布。該項目旨在新生兒出生缺陷的防治與患病家庭的救助幫扶。
出生缺陷是指嬰兒出生前發生的身體結構、功能或代謝異常,通常包括先天畸形、染色體異常等。湖南是人口大省,也是出生缺陷高發省,每年新增殘疾人1.2萬人。湖南省52家出生缺陷監測醫院數據顯示,湖南出生缺陷發生率由2005年的150.31/萬上升到2014年的221.87/萬,居全國第三位。2015年湖南出生缺陷發生率與2014年相比雖略有下降,但仍遠高于國家水平。許多家庭也因此承受巨大的精神痛苦和經濟負擔。
據介紹,育娃娃基金將為貧困孕嬰家庭和愛心人士、企業間,搭建起愛的橋梁。同時,還將攜手專業醫療檢測機構,對有需要幫助的貧困孕嬰家庭提供嬰幼兒出生缺陷篩查,為孕嬰家庭的健康保駕護航。活動現場,湖南知名主持人楊樂樂還被聘為育娃娃基金公益大使。
■記者 黃京
鏈接
二孩媽媽含淚取胎險喪命
專家建議準媽媽生一胎時盡量順產
本報3月19日訊 經過一段時間的備孕后,市民小美(化名)終于懷上了第二胎。然而,第二胎的受精卵,卻“扎根”在第一胎剖宮產疤痕處,這位媽媽只能含淚終止妊娠。然而,就在她在私立醫院進行藥物流產時,突然大出血,被緊急轉入湖南省婦幼保健院婦二科,專家團隊緊急合力搶救,4小時才將小美從鬼門關拉回來。
剖宮產瘢痕部位妊娠是什么? 省婦幼保健院婦二科主任廖湘玲介紹,剖宮產瘢痕部位妊娠,是受精卵著床在上一次剖宮產切口瘢痕處,俗稱切口妊娠,這樣很可能在妊娠早期引起子宮穿孔,破裂,出血,如未及時處理有致命危險。
廖湘玲提醒自身條件和胎兒條件允許的孕媽媽們,應盡量選擇自然分娩。剖宮產瘢痕部位妊娠臨床表現無特異性,超聲診斷有明確的診斷標準。如果頭胎是剖宮產,準媽媽第二胎可在9~12孕周再次復查胚胎著床的位置, 盡可能在早孕期篩查, 必要時轉診到有條件的醫院確診,千萬不要盲目觀察, 錯失早孕期終止妊娠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