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4日晚,芯原股份發布公告稱,公司發行GDR(全球存托憑證)并在瑞交所上市獲瑞交所監管局附條件批準。
記者梳理相關上市公司公告發現,自2022年2月11日互聯互通存托憑證業務新規(《境內外證券交易所互聯互通存托憑證業務監管規定》)落地以來,近15個月已誕生14家“A+G”上市公司,再加上新規前已成功實現GDR上市的華泰證券等4家上市公司,我國“A+G”上市公司已達18家。
此外,還有39家公司正在推進GDR上市事宜。從進展來看,東威科技、先導智能進展最快,GDR項目獲得中瑞兩地監管部門批復;21家GDR項目獲得一地監管部門批復(中國證監會批復或瑞交所監管局附條件批準);其余公司的GDR項目也在有序推進中。
具體來看,新規發布后發行GDR上市的明陽智能、國軒高科、格林美等14家公司中,除明陽智能在倫交所上市外,其余公司均選定瑞交所。14家企業的募資規模區間為0.92億美元至7.18億美元,累計募資規模50.37億美元,平均募資金額3.60億美元。其中,東方盛虹、明陽智能、國軒高科、中控技術等4家公司募資規模均超5億美元,分別為7.18億美元、7.07億美元、6.85億美元、5.65億美元。
沙利文大中華區執行總監向威力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通過發行GDR在海外融資,有利于豐富相關企業的投資者架構,為未來的國際化發展奠定基礎。
新規前4家“A+G”上市公司均為國企,而上述14家企業全部為民營企業,主要分布于新能源行業尤其是鋰電產業。從板塊來看,14家公司中,明陽智能、科達制造等9家來自主板,樂普醫療等3家來自創業板,杭可科技等2家來自科創板;從行業來看,杉杉股份、國軒高科等6家來自鋰電行業。
對此,中國銀河研究院策略分析師、團隊負責人楊超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隨著國內業務進入成熟階段,拓展海外市場成為很多民營企業的戰略選擇。通過發行GDR,企業可以獲得海外資金支持,并提高國際知名度。
總體來看,新規實施后,互聯互通存托憑證業務蓬勃發展,但CDR(中國存托憑證)業務仍在探索中。根據相關規定,CDR上市門檻并不低,對市值標準(市值不低于200億元)、上市年限(境外上市滿3年)、初始規模(5000萬份及5億元市值以上)等方面作出要求。去年年底,滬深交易所多次發聲支持境外優質上市公司發行CDR。
市場人士認為,互聯互通機制下,拓展CDR業務意義重大。有利于吸引更多優質境外企業來華,豐富投資者證券投資組合,便利境內外資金跨境流動,加強我國資本市場與境外市場合作交流,進一步提升A股吸引力。(證券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