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權“松綁” 上海推18項舉措激發科創活力
推動一批“硬科技”企業在科創板上市
4月19日,上海發布《關于本市進一步放權松綁激發科技創新活力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若干意見》),以關鍵點的突破引領科技體制改革向縱深推進。推出18項放權松綁舉措,推動一批“硬科技”企業在科創板上市。《若干意見》自2023年4月20日起施行,有效期至2028年4月19日。
上海市科委主任駱大進表示,《若干意見》就是要進一步“松綁”“解綁”,把科技創新的“獨角戲”變為“大合唱”,更加注重推動全鏈條的貫通,把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創新加速產業化等作為一個有機整體貫通起來,加快推動形成科學家敢干、資本敢投、企業敢闖、政府敢支持的創新資源優惠配置方式。
加大科研人員激勵力度
科技創新要取得突破,不僅需要基礎設施等“硬件”支撐,更需要制度等“軟件”保障。《若干意見》堅持問題導向,聚焦高校院所、企業、新型研發機構和科技人才等廣大創新主體感受比較深、“繩子”綁得比較緊的重點環節,提升政策供給和創新服務能級,進一步轉職能、補短板,著力激發各類創新主體活力,提出五個方面18項改革舉措。
受訪人士認為,18項舉措中,有關加大科研人員激勵力度的舉措含金量最高。
《若干意見》明確,上海要提高財政科研項目經費中的間接費用比例,按照不超過項目直接費用扣除設備購置費后的一定比例核定。
其中,對軟件開發、軟科學研究、基礎研究類項目,間接費用比例最高可達60%;其他項目間接費用比例最高可達40%。項目承擔單位可將間接費用全部用于績效支出,并向創新績效突出的團隊和個人傾斜。擴大勞務費開支范圍,項目聘用人員由單位繳納的社會保險補助、住房公積金等,允許納入勞務費科目列支。
“上述舉措對‘硬科技’單位的科研人員很有吸引力,尤其是一些中央在滬單位科研人員,以前在激勵方面受到諸多限制,如今項目直接費用優化,間接費用比例提高,意味著科研人員受到的激勵將水漲船高。”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科技創業研究室副主任金愛民對記者說。
金愛民說,接下來,以項目為中心,科研經費管理進一步簡化、放權,施行的是以信任為基礎,績效為導向,誠信為底線的契約化管理,這將大大提高創新主體的獲得感。
加強“科創企業上市培育庫”建設
激發企業科技創新的活力和動力,《若干意見》也有一系列松綁舉措。例如,為優化國有企業經營業績考核機制,上海將健全國有科技型和創新型企業中長期激勵機制,實施更為靈活的股權和分紅激勵。
為拓展企業科技創新融資渠道,上海將深化“浦江之光”行動,加快形成與科技企業生命周期相適應的金融服務體系。加強“科創企業上市培育庫”建設,加快吸引企業入庫,有效推動一批“硬科技”企業在科創板上市。
多位知情人士對記者透露,接下來,上海將加大對“硬科技”企業上市的支持力度,包括推動科創企業庫升級改造等,賦予企業庫新的內涵。
同時,上海將爭取國家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與上海市政府投資基金共同設立子基金,引導市場化風險投資機構共同參與,重點支持處于轉化應用科技成果種子期、初創期、成長期的科技型中小企業。
此外,上海還將實施科技領軍企業培育工程。聚焦上海重點產業領域,培育一批科技領軍企業。支持科技領軍企業牽頭或參與國家和上海重大科技任務,支持科技領軍企業建設全國重點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等平臺基地。
“誰用誰評價、干什么評什么”
選人用人論資排輩?唯論文、唯帽子、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若干意見》連出實招:按照“誰用誰評價、干什么評什么”的原則,引導樹立正確的人才評價導向,激發科技人才創新活力。
其中,對于基礎研究類人才,把體現重大原創性貢獻、支撐國家和上海發展戰略,體現學科特點、學術影響力和研究能力等指標作為重要評價依據,開展低頻次、長周期評價。
對于應用研發類人才,把技術創新與集成能力、成果的市場價值和應用實效、對經濟發展貢獻等作為重要評價指標。
對于技術轉移等科技服務類人才,把成果應用效益、科技服務滿意度和社會效益等作為重要評價指標。
駱大進表示,上海要全方位培養科技創新人才,構建高層次的人才隊伍,包括青年人才隊伍,基礎人才隊伍,應用研究與技術開發人才隊伍,科技創業人才隊伍和科技服務人才隊伍等六支隊伍,打造科技創新人才夢之隊。
來源:上海證券報 作者:宋薇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