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保質期“變天”,一文帶你看懂!
時間:2025-03-30 08:54 來源:飲食參考微信號
你在購買食品時,是不是經常翻找“保質期”?是不是經常需要用生產日期和保質期掰著指頭算“到期日”?進口食品的日期到底是“日月年”還是“月日年”“年月日”?買回家的食品,放久了、過期了,是否糾結吃還是不吃?


最近,食品標簽的國家標準(GB7718)完成了一次版本大更,為了回應上述公眾關切,食品上的日期標注出現重大變化。看完本文你就知道以后怎么看日期了。
1、進口食品“客隨主便”
中國人習慣于“年月日”的標注方式,外國食品要進入中國市場需要尊重中國消費者的習慣,也要與本土產品保持一致,以免引起消費者的誤讀誤解。不過,經跨境電商進入國內的產品可能不受這個限制。如果你選擇跨境渠道要注意這一點。
2、保質期到期日不用自己算了
食品生產日期、保質期和保質期到期日都是消費者最關心的信息,以往的標簽往往標注生產日期和保質期,需要自己推算哪天到期。
如果要加上保質期到期日,對于企業而言,可能需要更換噴碼或激光打碼設備,食品標簽的排版也需要重新設計。但為了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新標準明確要求兩個日期同時標,方便查看和使用。數學不好的有福了圖片
3、長保質期食品可不標生產日期
對于巴氏奶、低溫酸奶等保質期較短的產品,不少人喜歡比較生產日期,選擇日期“新鮮”的。這種做法“儀式感”大于實際意義,但情有可原。而對于長保質期的產品,如此比較的結果可能導致一些產品被迫銷毀。
比如上架了3月1號生產的餅干,賣了一半,補貨3月15號的,大家都去買15號的,之后再補貨都是日期更“新鮮”的,剩下那一半3月1號的產品最后只能過期銷毀。
新標準規定,保質期6個月及以上的,可僅標示保質期和保質期到期日。如論從安全性還是從食品品質的角度,這都是更科學和理性的標注方式。當然,如果你還是堅持要比較生產日期,可以自己倒推,但我不建議這么做(真沒必要)。
此外,食品包裝上要展示的信息實在太多,面積不夠時就需要有所取舍。因此小包裝產品(單表面不足20平方厘米)也可以不標生產日期。這個面積大概相當于小半張身份證,朝陽群眾自己體會一下。
4、“消費保存期”
買回家的食品過期了,吃還是扔?為了合理減少食物浪費,這次新標準提出了“消費保存期”。它對中國消費者來說是一個新概念,含義是:食品在食品標簽標明的貯存條件下的最后食用日期。翻譯成人話:超過這個日期,我(生產企業)建議你別吃了。
需要強調的是,這個日期并非強制標注,而是企業自主決定要不要標。
保質期是企業對銷售者和消費者的承諾,過了保質期不能銷售,保質期內出問題企業負責。剛過保質期的食品咱們都吃過,沒啥問題。到了消費保存期,食品大概率還是沒問題的,但沒有100%把握(如果有把握,豈不成了保質期)。
關鍵是已經過保質期但沒有過消費保存期的食品,如果壞掉或者吃出問題,企業需要承擔責任嗎?如果消費者找企業(或銷售商)扯皮,監管部門站哪邊?生產企業不可能主動給自己找麻煩,所以暫時很可能沒有企業會標。希望未來監管部門能給企業明確免責,畢竟標注這個日期對于減少食物浪費是有一定幫助的。
如果真有企業膽子大,標了消費保存期,應該怎么看呢?這個圖可以供你參考。反正在我家,過不過期不重要,看著/聞著/嘗著正常,就接著吃唄
以上就是新國標里食品日期標注的主要變化,希望對你有所幫助。最后我要強調的是,食品保質期是大多數人最關注的標簽信息,沒有之一,這是十分令人遺憾的。
學會看食品配料表和營養成分表,能夠幫助你看穿食品精美外衣下的真材實料和營養價值。這才是你最該看且一定要看懂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