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企將大量供應陸基養殖三文魚取代自挪威的進口量
時間:2024-11-19 08:31 來源:凍品攻略微信號
近年來,“陸基養殖”技術在日本水產養殖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包括丸紅在內的日本四大商社,正依托先進技術和強大資本,推動三文魚等水產品的陸基養殖進入大規模商業化。這一模式不僅能滿足國內市場需求,還可能成為日本水產業的新增長點。


三文魚陸基養殖崛起:接近挪威進口量
2023年10月,丸紅與挪威企業Proximar Seafood合作養殖的大西洋鮭正式在東京圈超市上架。這一合作始于2020年,雙方簽訂了為期10年的獨家銷售合同。位于富士山山麓的養殖基地計劃到2025年底前年產4700噸,2027年進一步增至5300噸,相當于約3億個壽司所需的三文魚量。屆時,年產量將接近日本每年從挪威進口的三文魚數量(約3萬噸)。
陸基養殖技術不僅避開了海洋環境變化的風險,還采用了“封閉循環式”系統,大幅減少對環境的影響。該技術實現了水資源的循環利用,同時避免了排放污染。Proximar透露,養殖場15%的電力由光伏發電提供,每公斤三文魚的碳排放可減少12公斤。盡管成本高于傳統海水養殖,但其綜合效益顯著,包括提升產品新鮮度、縮短供應鏈,以及減少環境負擔。
通信企業入局:跨界推動蝦養殖規模化
除了商社,通信巨頭如NTT集團也開始布局陸基養殖。其子公司NTT Green & Food正在靜岡縣建設日本最大的蝦養殖場,計劃2025年3月實現首批出貨,到2026年年產量將達200噸,超過現有國內同類企業。NTT還在研究以吸附二氧化碳的藻類作為飼料,進一步降低養殖業的環境負荷。
同時,軟銀也利用物聯網技術開展鱘魚養殖試驗,以進入高端魚子醬市場。通過跨界合作,這些企業不僅加速了水產養殖的現代化進程,還增強了供應鏈整合能力。
陸基養殖前景廣闊:助力提升自給率
全球陸基養殖市場正在快速增長。據預測,2029年市場規模將較2023年增長88%,達到99.9億美元。日本政府為提高食用魚類自給率,將陸基養殖視為重要手段,計劃到2032年將自給率提升至94%,而2023年度僅為50%左右。隨著海洋捕撈和海面養殖面臨種種限制,陸基養殖成為滿足需求的重要替代方案。
多樣化選擇與環保優勢推動行業升級
日本企業陸基養殖項目的推進,不僅豐富了消費者的選擇,還通過環保技術降低了資源消耗和碳排放。隨著技術完善和產量提升,這一模式將逐步改變傳統養殖格局,為市場提供更具可持續性的水產品選擇。
陸基養殖的快速發展展現了日本企業在技術革新和產業升級中的潛力,同時為未來水產品供應鏈的優化奠定了基礎。這一趨勢將為日本國內市場提供更多優質選擇,并可能推動水產出口的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