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nóng)大動科學院李孟華教授團隊在綿羊種質資源形成的遺傳學基礎方面取得了進展
時間:2024-11-08 13:28 來源:中國農(nóng)業(yè)大學
中國農(nóng)大新聞網(wǎng)訊 近日,動物科學技術學院李孟華教授團隊在國際知名雜志《分子生物與進化》(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發(fā)表題為“Deep ancestral introgressions between ovine species shape sheep genomes via argali-mediated gene flow”(https://doi.org/10.1093/molbev/msae212)的研究論文。該研究揭示了盤羊(argali, Ovis ammon)在綿羊種質資源形成過程中的作用。


綿羊是全球重要家畜之一,我國綿羊的存欄量、出欄量和產(chǎn)肉量均位居世界第一,綿羊是我國重要的肉蛋白來源。我國有悠久的綿羊飼養(yǎng)歷史,在長期自然選擇和人工選擇作用下形成了豐富的綿羊種質資源,這些優(yōu)異的種質資源是我國綿羊種業(yè)創(chuàng)新的基石。已有的研究表明綿羊在從其直系祖先亞洲摩弗倫(Asiatic mouflon, Ovis gmelini)馴化后,在擴散過程中綿羊屬的非馴化祖先物種對綿羊的種質資源形成具有貢獻,但仍缺乏深入的理解。
本研究通過對來自全球范圍的169個馴化綿羊品種/群體和分布于歐亞大陸和北美綿羊屬的6也野生近緣物種的856樣本進行群體基因組和比較基因組分析。結果表明盤羊,雪羊(snow sheep, Ovis nivicola)、小角羊(thinhorn sheep, Ovis dalli)和大角羊(bighorn, Ovis canadensis)對我國地方品種巴什拜綿羊具有顯著的遺傳貢獻,且四個物種對巴什拜綿羊的遺傳貢獻在基因組上呈現(xiàn)高度的相同。由于小角羊和大角羊分布于北美,在綿羊馴化前已經(jīng)與歐亞大陸形成地理隔離,且沒有證明表明人為的引入雜交,基于此,我們提出了可能的解釋:即盤羊介導的基因流假說。
通過群體基因組和比較基因組的方法我們推測盤羊約在3.08-3.35百萬年前分化成種,在約1.56百萬年前與小角羊、大角羊和雪羊的祖先發(fā)生雜交。雜交的遺傳印記通過滲入或雜交的方法傳遞給了馴化綿羊,形成了地方品種,如巴什拜綿羊。
中國農(nóng)業(yè)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院呂鋒驊副研究員(現(xiàn)崖州灣國家實驗室主任科學家)為論文第一作者,中國農(nóng)業(yè)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院李孟華教授和美國科學院院士、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Rasmus Nielsen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該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聯(lián)合基金項目和Chinese Universities Scientific Fund等項目的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