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蘇式傳統文化活態傳承的一個典范,蘇式面制作技藝已被列入蘇州市非遺代表性項目。近日,蘇州啟動《蘇式傳統文化蘇式面制作技藝傳承指南》地方標準編制工作,通過為“非遺”定標探索更好的活化利用路徑。
非遺產品受捧,
產業發展面臨困境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文化育一方魂。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是人類共同的文化瑰寶,更是人類文明的“活態”延續。
“蘇州市共有社會面館約2.4萬家,蘇式面從業人員年均16萬人左右,日均消耗面粉量超過360噸。按1斤面粉加2兩水換算,蘇州每天要售出430多噸蘇式面。”蘇州市烹飪協會秘書長楊曉峰說,目前生面加工產地選料、加工配方、生產流程等參差不一,部分投資人、經營者偏重豪華裝修、網紅炒作等,不少面館遭遇生存周期短、人才匱乏等難題。同時,對蘇式面的出品規范、服務要求等缺乏系統性研究,制約了行業做大做強。
同樣的困境也發生在蘇繡身上。蘇繡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以“精、細、雅、潔”著稱,圖案豐富、色彩多變,為我國四大名繡之首。“低端繡品充斥市場,由于其成本受到嚴格控制,導致制作中偷工減料、題材抄襲現象十分普遍。劣質蘇繡制品耐光色牢度與耐摩擦色牢度較差,直接影響使用者的健康和觀賞價值。”蘇州市纖維檢驗院技術質量部部長李婷說,蘇繡精品制作耗時巨大、價格昂貴,而機繡的出現對傳統手工刺繡造成一定影響。
蘇繡傳承還面臨招工難、留人難問題。“做好蘇繡,不僅需要全身心投入、耐得住寂寞,同時還要求具備一定的美術基礎及文化素養,善于創新。”蘇州刺繡研究所總經理黃燕萍告訴記者,培養一名蘇繡學員最少需要3年的時間,這3年中學員難以產出,單位卻要投入大量人力財力。而學員培訓成功后,往往因為辛苦等原因無法長期堅持刺繡工作。
具有鮮明地域特色和深厚文化底蘊的蘇州洞庭山碧螺春,制作流程繁復,鮮茶從高溫殺青、熱揉成形、搓團顯毫到文火干燥,全靠一雙手控制,是中國茶中少有的依舊保留傳統手工制茶技藝的茶種。去年11月,包含蘇州洞庭山碧螺春制作技藝在內的“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然而,洞庭山碧螺春面臨生產體量較小、質量參差不齊的現狀。“洞庭山碧螺春茶至今仍以一家一戶小規模分散生產、加工、銷售為主,產業的規模化、集約化及科學化發展有待提升。”蘇州市東山御封茶廠總經理嚴斌說,每年初春,一些茶商茶販將其他地方采摘較早的茶葉加工后運往蘇州,冒充蘇州碧螺春搶先進入市場,以假亂真,影響了碧螺春茶的聲譽。
截至去年12月,我國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項目共計43項,其中,昆曲、古琴、南京云錦等江蘇本土出產以及與江蘇有關的文化瑰寶有11項,數量居全國第一。但一些非遺項目正面臨傳統技藝消亡、乏人問津的尷尬境地,其中,缺少傳承人尤其是年輕傳承人是最大困境。
標準出臺,
“口耳相傳”變為有章可循
千百年來,非遺技藝遵循著“口耳相傳、心領神會”的傳承方式。
“折射蘇州獨有造物傳統與智慧的蘇扇制扇技藝,2006年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遺保護名錄。蘇扇包括絹宮扇、折疊扇、檀香扇等,其中尤以絹宮扇歷史悠久,但制扇技藝大部分都是口口相傳、言傳身教,缺乏文字形式和統一標準,往往因為個人的喜好和審美,造成制作工藝雜亂。”蘇州市凌云工藝扇廠法定代表人胡建忠認為,只有明確蘇扇制作的流程、材料、工具、尺寸等標準,才能形成規范的制作技藝、保留蘇扇的鮮明特點。
2021年2月,全國首個蘇式文化地方標準《蘇式傳統文化 蘇扇(絹宮扇)制扇技藝傳承指南》正式發布。“助推蘇式文化傳承發揚,標準是基礎,更是必需。我們將運用標準語言做好蘇式傳統文化的現代解讀作為工作重點,借助‘標準走出去’推動‘文化走出去’。”蘇州市市場監管局標準化管理處副處長李凈瑋介紹,指南給出包含制框、裝柄和糊面3個主要步驟的傳統絹宮扇制扇技藝,并就技藝還原改良、傳承人培養和文化弘揚等給出建議,率先在蘇式文化領域開展標準化探索。
此后,蘇州又先后發布《蘇式傳統文化 洞庭(山)碧螺春茶制作技藝傳承指南》《蘇式傳統文化 吳羅(提花羅)制作技藝傳承指南》《蘇式傳統文化 蘇繡技藝與文化傳承指南》等一批蘇州市地方標準。
“洞庭山碧螺春非遺技藝保護有國標和省標作參考,然而在傳承方面還是空白。”嚴斌說,傳統的碧螺春工藝以純手工炒制為主,對各個工序的精準把控要求較高,這種口傳心授的傳統工藝越來越后繼乏人。去年3月,碧螺春茶制作技藝地方標準發布,明確茶葉制作過程中的各項技術指標具體參數要求,在傳承人培養和文化弘揚上也給出相關建議和要求。
眼下,蘇州市市場監管局正推進核雕、蘇作家具、龍獅、蘇式面等領域標準研制,以標準為手段,進一步推動蘇式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蘇作家具文氣秀美,是明代家具風格的塑造者和主流樣式,人們常說的明式家具實際上絕大多數是指蘇作家具。蘇州2018年就已出臺關于蘇作家具的制作技藝標準,我們現在正制定以傳承為主的標準。”蘇州市明式蘇作家具文化研究院院長、國家級非遺明式家具制作技藝(區級)代表性傳承人史志曄說,目前蘇作家具技藝傳承最大的痛點是年輕人參與少,所以第一步要將標準框架搭建起來,為人才培養和傳承提供一個清晰的脈絡。
傳承創新同行,
助力非遺產品閃亮世界
標準是死的、規范性的,手藝是活的,講求巧思與創新,標準的出臺是否會限制非遺技藝的發展壯大?
黃燕萍認為,蘇繡標準化,主要是在定義、工藝流程、材料、針法等方面制定行業標準。比如在工藝流程“勾稿”“勾繃”環節,因人工成本增加,傳統手工也加入許多機器元素。但這些標準并沒有對圖案、配色、載體等作出限定,因此蘇繡標準的制定,既可以原汁原味保留傳統工藝流程,又能在保護傳承的基礎上進行創新。
記者注意到,中秋國慶假日期間,多家蘇繡門店除了傳統的手工藝品,還推出手機殼、手表、項鏈、筆記本等蘇繡衍生品。“這些衍生品就是蘇繡傳統技藝的創新。筆記本一天可以售出幾十本,手機殼也大受年輕人的歡迎,我們還開辟了線上銷售渠道。”蘇州市盧福英刺繡藝術館負責人張黎星告訴記者,在9月、10月等銷售旺季,一個月線上線下銷售額加起來可達百萬元。
“標準和傳統手藝兩者并不矛盾,存在互補關系,共同推動傳承與創新。”楊曉峰認為,標準起到保障和規范作用,保證了傳統產品的一致性和可靠性,不僅有利于蘇式面產業的提質增效和規范化發展,還有助于弘揚蘇式飲食文化,提升蘇州的文化認知度和旅游吸引力。胡建忠表示,從市場的角度來說,有了標準后,蘇扇產品會更加規范,得到更多市場認可,提升市場占有率;從企業的角度來說,蘇扇絹宮扇標準的制定,將促進制作流程規范統一,生產效率會進一步得到提升。嚴斌認為,制定標準能推動碧螺春加工技藝的規范化、標準化、清潔化,促進增效增收。
值得一提的是,《蘇式傳統文化 蘇扇(絹宮扇)制扇技藝傳承指南》英文版已同步上線。“2017年在米蘭的春夏時裝發布會上,一些國際知名品牌讓模特在走秀過程中手持一把絹宮扇,引發非常多的關注。后來,國際品牌商又采購了絹宮扇產品,在其官網全球發布銷售,標價為450美元一把。”胡建忠介紹,如今,公司已和多個國際知名品牌合作,定制多款具有品牌特色的絹宮扇。標準是通用的語言,英文版標準將在企業對外合作中發揮重要作用,將蘇式文化推向世界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