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財政部部長,耶倫還有一重身份——經濟學家。這重身份,會讓她的訪華行程和其他美國官員有什么不同?
想要回答這個問題,還要從耶倫的履歷開始講起。
2020年11月,美國當選總統拜登的顧問聯系耶倫,問她是否愿意出任拜登政府財政部部長一職。
耶倫沒有想到自己會收到邀請,但她拒絕了。
幾天后,拜登的另一位顧問聯系到了耶倫的哥哥,試圖通過他說服耶倫,但仍然無果。
大選結束兩周多后,拜登本人同耶倫進行了交談,他再次發出邀請,這一次,耶倫同意了。
在擔任財政部部長之前,耶倫已經有足夠的影響力了。
她曾在2014年就任美聯儲主席,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一位擔任此職位的女性。
耶倫任上,主要致力于推動解決美國的失業問題。她就任時,美國的失業率為6.7%,當她離開時,這一數字變成了4.1%。
耶倫任上四年,扣除通貨膨脹等因素,美國中等收入家庭的年收入增加到65000美元,扭轉了近十五年的停滯狀態,生活在官方貧困線以下的美國人減少了600萬。
卸任美聯儲主席后,耶倫回歸學者身份,但她仍保持著對失業問題的關注。
這份關注,也成為她接受拜登邀請的重要因素——美國財政部負責制定美國的財政政策,也會涉及到防止經濟衰退、控制失業率等問題。
然而,事情和耶倫想的,并不一樣。
大半年前,耶倫的最新傳記出版,該書作者披露了拜登選擇耶倫的原因:
對內,他需要一個能夠團結民主黨的人,而耶倫在美聯儲的工作經歷,展現出她是一個關心政策大于政治操弄的人,也就是說,她在民主黨內部沒有明顯的傾向。對外,拜登需要一個公眾市場和金融市場認為能夠信賴的人,而一直致力于解決失業問題的耶倫,在民眾中的形象自然也不會差。
換句話說,相比于耶倫的專業能力,拜登更看重的是耶倫的“好人緣”。
很快,耶倫就發現,自己的建議并不會被采納。預想與現實之間的巨大差距,也讓耶倫開始在專業與官僚之間搖擺。
正式就任美國總統不到兩個月,2021年3月11日,拜登簽署了1.9萬億美元的經濟救助計劃。
這一計劃由拜登顧問團隊在權力過渡階段策劃,彼時耶倫還沒有被提名,受疫情影響,她只是在家里用電腦參加了視頻會議。
作為經濟學家的耶倫,對計劃的規模和內容提出了異議。
經濟救助計劃中,有一項內容是為符合條件的美國人直接發放1400美元支票。
當時,就有反對意見稱,這一計劃在降低失業率上的實際作用可能低于預期——在拿到1400美元的救助后,因疫情而失業的人群重新返回就業崗位的動力不強。
看起來刺激了經濟,但卻無益于真正解決就業問題,這樣的計劃治標不治本。
更為重要的是,這樣“撒錢”的方式會引發通脹。作為曾經的美聯儲主席,耶倫很清楚,美聯儲會通過加息來解決通脹,而加息會抑制經濟,這會引發企業的“裁員潮”,進一步加劇失業問題。
但盡管耶倫是經濟學家出身,但她現在畢竟擔任著財政部部長的職位。上述的異議,都是耶倫私下的表態。這些細節,在耶倫最新的傳記中被披露。
而彼時,在公開場合,耶倫都對拜登政府的經濟救助計劃表示支持。
隨后,拜登政府開始醞釀更多的刺激計劃。
這樣的計劃出發點很簡單——拜登政府急于追上前任政府“撒錢”的速度。
無法公開提出反對意見,耶倫也曾通過旁敲側擊的方式提醒拜登政府在考慮刺激計劃時能夠有所收斂。
耶倫將提醒的方向,聚焦在一個大家無法回避的問題上——債務危機,這一問題,屬于財政部部長的業務范圍。
推行大規模刺激計劃,勢必會大幅增加美國的財政赤字,進一步推高美國的債務總額。
債務總額,是有上限的。盡管美國總是提高債務上限,但近年來,隨著美國兩黨矛盾日益激化,圍繞債務上限的博弈也愈發激烈。
上個月,在經歷多輪談判后,民主共和兩黨達成暫緩債務上限生效的共識。盡管共識達成,但一直以來各方的分歧,并沒有解決。
根據美國媒體披露,與拜登關系密切的白宮官員希望將債務危機的責任歸咎于共和黨人,他們認為是前任政府抗疫不力并率先開啟財政刺激,這才引發了債務危機。
而耶倫并不傾向于界定是誰的責任,她關注的是解決問題,所以,耶倫總是向兩黨共同發出警告。這樣的做法,自然引發了民主黨人的不滿,這也影響了耶倫在美國決策層的地位。
耶倫的處境,很快就被美國媒體關注到了。
在《政客》的報道中,提到這樣一個細節——白宮選擇繞過耶倫,讓商務部長雷蒙多處理債務問題,而這“百分之百是財政部”的事情。
這篇報道還提到,耶倫在稅收政策、財政官員任命等財政部通常推動決策的關鍵領域經常被忽視,或是被白宮否決。
作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美國的宏觀經濟政策溢出效應會對全球經濟產生影響。反過來說,美國在處理很多經濟問題時,需要同其他國家協調。
中國,自然是重中之重。
只是,在涉及中國的諸多問題上,耶倫面對的阻力更大。
去年,美國通脹高燒不退。美國多個部門接連下場出謀劃策,耶倫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議——取消對華加征關稅。
耶倫的言論當然是專業的判斷,美國自己的研究機構已經出具了各種相關的報告佐證這一事實。
但耶倫的言論遭到了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的強烈反對,美國貿易代表戴琪反駁了耶倫的觀點,稱這會減少她與中國談判的籌碼。
耶倫更多專業、更少政治考量的風格讓白宮很多人都不滿。正如《政客》在報道中的評價,耶倫是一名技術官員,而非政治戰中的煽動者。
但在其位,要謀其政。美國一位前財政部官員就曾告誡耶倫,如果你想在談判桌占有一席之地,如果你想有話語權,你就要努力成為“戰士”,并保持這樣的形象。
為了不被完全“邊緣化”,耶倫也在發生改變。
今年4月,耶倫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發表了關于中美經濟關系的重要演講。
盡管耶倫在演講中提到,不尋求與中國經濟脫鉤,但她仍提到,要將安全置于經濟之前,其主張的核心,依然是要強化對中國的競爭和壓制。
這次表態的變化,也代表耶倫的思想在進一步發生轉變。
在外媒的報道中,耶倫被稱為“華盛頓對華最后的鴿派”。報道稱,她在過去兩年緩和了華盛頓部分反華政策,但從目前的狀況看來,耶倫的意見始終難以影響華盛頓的主流意見。
從這個角度上來看,耶倫在美國政壇,進退維谷。
是改變環境還是被環境改變,是堅持做一名經濟學家還是純粹的政客,這對耶倫來說,是一個問題,更是一個考驗。玉淵譚天|資深政經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