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林清清 張華 實習生 徐嘉楠
廣東人吃得健康嗎?廣東三大菜系居民膳食結構各有何特點?5月15日-21日為第九屆全民營養周,主題為“合理膳食,食養是良醫”。5月14日,由廣東省國民營養健康指導委員會指導,廣東省衛生健康委員會、廣東省教育廳主辦的2023年廣東省全民營養周暨“5·20”中國學生營養日主題宣傳活動啟動儀式在廣州舉辦。70余位來自各高校、科研院所、醫療衛生機構的營養專家到場提供義診咨詢、體質分析、食養指導等,為市民開出個性化營養處方。
記者現場采訪獲悉,一份連續三年進行的專業調查顯示,廣東居民的膳食結構仍存在不合理之處,營養專家對廣東三大菜系居民發出不同健康提示。
廣東整體飲食習慣偏淡 專家喊話:多吃雜糧飯
廣東省公共衛生研究院副院長彭接文介紹,該院組織的“廣東省居民食物消費量調查”,通過連續2天的24小時膳食回顧調查法,連續三年收集了廣東三大菜系地區居民食物消費狀況,統計分析出廣東省及三大菜系地區居民每日消費的各類食物量。
彭接文表示,對照中國居民平衡膳食寶塔(2022)整體上看,除了客家菜系地區菜譜偏咸,廣東居民整體飲食習慣較清淡,但膳食結構仍存在不合理之處。首先,主糧的攝入雖充足,但其中的全谷物、雜豆以及薯類攝入不足,多樣性還有待提升。建議可將雜糧混在大米飯中一起煮,或用紅薯、紫薯代替部分精白米飯作為主食。此外,還存在蔬菜、水果攝入不足,奶及奶制品、大豆及堅果類攝入不足,而動物性食物則攝入過多的問題。
廣東省營養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中山大學營養學系教授朱惠蓮提醒:“健康的生活習慣是終身的,而不是今天吃很多這種食物,明天又選擇另一種。廣東菜整體比較清淡,但我們日常飲食中也要注意油和鹽的攝入。”
廣東三大菜系各有優劣 專家建議:營養要均衡
該調查對廣東三大菜系居民情況做了進一步細分。彭接文介紹,本次調查發現,以廣州、佛山為代表的廣府菜地區,居民快餐方便食品的攝入量是三個菜系地區居民中最高的,且食物多樣性方面有所欠缺。“這與兩大城市的忙碌上班族較多有關,但過多外賣或方便食品,食物多樣性必然會受限,也容易高油高鹽。”彭接文建議,應盡量減少在外就餐和點外賣的頻率和食用量,若無法避免,盡量中餐和晚餐的菜式不要重復。同時搭配新鮮水果蔬菜和奶制品,做到食物多樣,保持吃動平衡。如果每天平衡難以做到,爭取在一周內保持平衡。
彭接文表示,梅州、韶關為代表的客家菜地區居民,是三大菜系中唯一大豆及堅果攝入量達到推薦量的,這與客家地區經常食用的客家釀豆腐、豬蹄燜黃豆等傳統特色菜肴有關。但彭接文提醒,客家菜系菜譜偏咸,且干腌臘制品占突出地位,干腌臘制品不僅使用了較多食鹽,同時油脂過度氧化等也容易存在食品安全問題,長期食用給人體健康帶來風險。因此該地區居民應注意減少禽肉制品、豬肉制品等加工肉制品的攝入。
彭接文提醒,此次調查中發現潮汕地區有一項指標嚴重低于推薦值:“潮州、汕頭為代表的潮汕地區居民,平均每日食用的水產類在三大菜系中是最高的,所以除了要控制畜肉的攝入,還要適當控制水產類的攝入。值得注意的是,三大菜系中,只有潮汕菜地區居民蔬菜的平均攝入量是低于推薦量的,僅為168.4g,是推薦量下限300g的一半多一點。因此,潮汕菜地區居民要特別注意增加蔬菜的攝入。”
廣東省人民醫院營養科主任馬文君提醒,蔬菜與水果不可互相替代,尤其對于兒童,不可簡單用水果代替蔬菜,要從小培養健康均衡的飲食習慣。
對于許多廣東人的“心頭好”老火湯,廣東省生物制品與藥物研究所王萍博士提醒,如果擔心嘌呤高,一來可以縮短煲湯時間,二來可以部分(例如每周2天)以五谷雜糧粥來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