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興高新區近日捷報頻傳:2024年“智創泰州”科技創新創業大賽決賽揭曉,高新區4個項目入選;龍頭企業泰隆集團入選第九屆“創客中國”江蘇中小企業創新創業大賽江蘇省百強;剛結束的長三角半導體產業人才培育基地揭牌暨泰興市智能制造產業聯盟黨委第四期“聯盟日”活動上,數十家企業與學術專家們,達成合作意向,讓學術“鏈”上企業。
近年來,泰興高新區注重以黨建鏈賦能產業鏈,推動以產聚才、以才興產,將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融合,打造“更顯高新特色、更具創新活力”的現代園區。
創新驅動,技術是關鍵
“我們唯有用技術武裝企業,緊緊扭住創新這個‘牛鼻子’,企業才能做大做強。”中科同幟半導體(江蘇)有限公司總經理周永軍開門見山。
10月下旬,走進中科同幟公司,見到噴印、貼片、熱烘、焊接等一整套流程全部由機器完成,偌大的生產車間,只有幾名工人關注著屏幕……這是一家典型的“人閑機忙”現代化企業。“我們落地時產值3000萬元,今年上半年開票接近5000萬元,全年預計過億元,這一切全靠技術創新做大做強。”周永軍說。
據周永軍介紹,中科同幟公司落戶泰興高新區兩年多時間里,已自主研發出國內首家實現01005封裝元件全自動高速貼裝的貼片機,是國內唯一實現亞微米級別高精密貼片機的廠家,打破了國外封裝技術壟斷。目前公司申請專利近百項,產品遠銷俄羅斯、美國、德國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
中科同幟公司靠技術“走向世界”,觀云智能有限公司同樣靠技術“飛向藍天”。見到觀云智能公司總經理錢俊民時,他正在演練數架無人機起飛、作業、檢測、返程、降落、充電等全過程。“我們的無人機真正做到‘全過程、全時空無人控制’,作業程序可以量身定制。”錢俊民說。
過去的數年中,泰興高新區緊緊圍繞創新驅動,大力實施“產業導入+科技創新”發展模式,著力推動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更好發揮企業作為技術創新“出題人”“答題人”和“閱卷人”的作用,推動更多技術成果“下書架上貨架”。今年,泰興高新區已組織申報江蘇省“雙創計劃”6個,正在組織申報泰州市“鳳城英才計劃”雙創引進專項5個。
產業發展,人才是支撐
以才興產是泰興高新區產業發展一路向新的“硬支撐”與“助推器”。
去年10月,泰興高新區聯合清華大學新型陶瓷與精細工藝國家重點實驗室潘偉教授團隊成立江蘇集萃半導體陶瓷材料研究所,以培育發展半導體材料和裝備部件產業為目標。陶瓷材料研究所總工程師、清華大學材料學院副教授齊龍浩介紹,半導體陶瓷材料研究所成立以來,已與泰興當地企業合作開發產業項目3個,其中一個項目市場預估高達數十億元。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蒙特斯傳感器制造有限公司也是由泰興高新區引進的高層次人才創辦的,公司主要研發生產高溫(850攝氏度以上)薄膜鉑電阻傳感器芯片。目前項目已進入跨越式發展,今年預計銷售額達5000萬元。
以上是泰興高新區引進國家重點人才與高層次人才的縮影。泰興高新區始終圍繞“青年友好型城市”建設目標,在實踐中不斷探索“X+”人才工作模式,打造“平臺+人才”“產業+人才”“配套+人才”三大引擎,全面加速人才集聚與產業升級。
截至目前,泰興高新區累計引進高層次人才764名,其中國家級人才32名、博士359名。去年,泰興高新區科技人才經費投入達977.5萬元。
產才融合,平臺是紐帶
以產聚才、以才興產的最終路徑是產才融合。剛剛成立的泰興高新區長三角半導體產業人才培育基地,打通了教育鏈、人才鏈、產業鏈、創新鏈的融合路徑,平臺效應初顯。該基地既可以破解高校人才培養與產業發展需求脫節的難題,又解決了集成電路企業招工難、人才培養成本高的痛點,同時可以為半導體產業發展提供專業人才資源支撐。
為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泰興高新區以“123”科創躍升平臺為抓手,即“1個伙伴計劃、2個離岸中心、3個科創平臺”,全力構建“高能級”平臺矩陣,為園區產業高質量發展賦能增勢。
泰興高新區還在科創路徑和模式方面進行了平臺建設,比如“全周期鏈式孵化育成”模式,依托科創“三基地五中心”,按照“項目孵化+企業加速+產業化”路徑,為雙創主體提供科技孵化載體、專業研發平臺、創業種子資金等全生命周期、全創新要素的專業化服務,實現“孵化—加速—中試(產業化)”于一體的“全周期鏈式孵化育成”。截至目前,共集聚省級以上“雙創”項目7個,市級以上“雙創”項目64個。
“站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起點上,泰興高新區將以創新為引擎,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打造‘更顯高新特色、更具創新活力’的現代園區。”泰興高新區黨工委書記、姚王街道黨工委書記蔣杰說。
玉錦 世靜 張朝 昊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