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及龍眼、荔枝、番石榴、琯溪蜜柚4種果樹,結球白菜、胡蘿卜、茄子、番茄、辣椒、甜玉米、大蒜、甘薯、生姜、結球生菜、毛豆、空心菜、小白菜、菠菜、黃瓜、蘿卜、檳榔芋17種蔬菜,以及食用菌——茶樹菇。
權威科學
由福建省亞熱帶植物研究所、廈門華僑亞熱帶植物引種園兩家作為牽頭起草單位,相關農業研究院所、市區兩級農業技術部門、農業企業、農業合作社等18家單位共同修訂。近50位修訂組成員走訪農業專家,調研上百個企業、合作社、種植戶,歷時2年多最終編制而成。
干貨滿滿
詳細介紹了22種農作物的栽培環境、品種選擇、土壤管理、水肥管理、病蟲害防治、采收等種植標準,覆蓋農業生產全過程。
胡蘿卜播種后該如何追肥?茄子長蟲了要怎么進行生物防治?幼年龍眼樹要怎么修剪整形?廈門的農民朋友在農業生產過程中,經常會遇到種植的困惑或瓶頸。近日,我市修訂發布毛豆、胡蘿卜、茄子、番茄等一批重要農作物地方標準(以下簡稱“標準”),涵蓋4種果樹、17種蔬菜以及1種食用菌。
這一批標準的修訂發布,是我市深入貫徹《國家標準化發展綱要》,落實福建省國家標準化綜合改革的重要舉措。標準的修訂,在提升廈門農業生產效率、保障農產品質量的同時,為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好在哪里?
濃縮近幾年種植經驗
具系統性可操作性
“這是微生物液體肥,可以殺菌,還能促進土壤營養成分吸收,讓農作物長得更好……”昨日,在翔安區面前埔村,莊家寶蔬菜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郭防正在向前來取經的農民分享新發布的標準。
郭防長期“泡”在田間地頭,是當地遠近聞名的蔬菜種植好手,附近農戶甚至是外地種植戶經常向他討教。他說,這次新發布的標準中,明確推廣微生物液體肥等生物防治措施,這和他一直以來的堅持不謀而合,“過去農民習慣使用化學農藥,對生物農藥的使用了解少,我會鼓勵他們盡量多使用生物農藥,提高農作物的質量,也可以更好地保護土壤。”
此次修訂發布的標準,為不同類型的果樹、蔬菜、食用菌提供了種植過程的技術規程,涉及龍眼、荔枝、番石榴、琯溪蜜柚4種果樹,結球白菜、胡蘿卜、茄子、番茄、辣椒、甜玉米、大蒜、甘薯、生姜、結球生菜、毛豆、空心菜、小白菜、菠菜、黃瓜、蘿卜、檳榔芋17種蔬菜,以及食用菌——茶樹菇。據悉,這些品種在廈門有大量種植戶,有較好的產業化種植發展勢頭。
標準內容完備,干貨滿滿,詳細介紹了不同品種的栽培環境、品種選擇、土壤管理、水肥管理、病蟲害防治、采收等種植標準,覆蓋農業生產全過程。廈門市農業農村局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處處長沈慶法介紹道,這次標準修訂重點補充完善了肥料及農藥相關新的標準,完善栽培技術規程。
“此次標準比對了現行相關法律法規、標準,是在近幾年種植技術經驗的基礎上形成的,具有系統性、可操作性強的特點,比如增加了水肥一體化、水旱輪作等新技術,提倡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等,可以為種植戶提供行之有效的技術支持。”他表示。
對此,郭防充分認可,“把好的技術、做法寫入標準,可以讓更多農民了解,最終讓市民受益。”
為何修訂?
農業科技不斷發展
新品種層出不窮
在福建省亞熱帶植物研究所的溫室大棚里,栽種著各種亞熱帶水果,臺灣香檬、神秘果、人心果、黃晶果等讓人目不暇接。指著一株株嫩綠的番石榴苗,副研究員賴瑞云介紹,“這是我們精心培育的珍珠番石榴,等苗再長大一點,就可以讓農戶種植。”
由于有著豐富的水果種植經驗,賴瑞云此次牽頭起草番石榴栽培技術規程。她說,“番石榴產自美洲,閩南地區不少人引種栽培,之前的標準制定于2005年,一些內容已經過時了,這次我們重新修訂標準,可以更加準確為番石榴的栽培提供指引。”
“標準就是農業生產的‘指南’,種植戶一步步按著規程做,直觀明了。”福建省亞熱帶植物研究所研究員、廈門華僑亞熱帶植物引種園副主任明艷林長期關注廈門農業發展,他擔任此次標準修訂項目課題總負責人。
“目前全市仍然有八萬多名農業從業人員,他們從事水果、蔬菜、食用菌種植,抓好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強化農業科技創新在種植中應用尤為重要。如果沒有技術指引,生產過程缺少標準,農產品就失去競爭力。隨著技術發展,農作物技術標準也應該隨之更新,才能順應農業發展的需求。”明艷林說道。
廈門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原副主任,農技推廣研究員孫傳芝,曾牽頭組織編寫40多種無公害農產品栽培技術規范(地方標準),也是此次標準驗收專家組組長。他介紹說:“廈門農作物生產標準化工作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紀末。至2004年,全市已發布40多個農作物栽培技術規程。20多年來,我市農業科技不斷發展,新技術迭代更新,新品種層出不窮。其間,我市曾于2010年前后組織專家對個別標準進行修訂。時至今日,大部分20年前制定的標準已經無法滿足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要求,亟待修訂升級。”
據介紹,這22種農作物標準由福建省亞熱帶植物研究所、廈門華僑亞熱帶植物引種園兩家作為牽頭起草單位,相關農業研究院所、市區兩級農業技術部門、農業企業、農業合作社等18家單位共同修訂。近50位修訂組成員走訪農業專家,調研上百個企業、合作社、種植戶,歷時2年多最終編制而成。目前,這套標準已在廈門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官網正式發布。
明艷林說,在歐美、日本等發達地區,農業生產實現高度標準化,從品種、到播種、收獲、加工、上市全過程,都遵循嚴格標準,這是現代農業發展的趨勢。“廈門農業產值雖然占比不算大,但農業的作用日益凸顯,形成標準化的種植體系,可以推動傳統農業轉型升級,讓農民在標準化種植中嘗到甜頭,實現增產又增收。”
怎么推廣?
種植大戶示范帶動
由點到面逐步落地
同安三秀山腳下,廈門市鑫美園果蔬專業合作社的加工車間里,一個個色澤鮮紅的辣椒十分誘人,濃郁的香氣撲鼻而來。農場里,合作社生產總監、農學碩士唐紅玲正在查看辣椒的長勢,“這是紅泡椒,它比普通紅辣椒大,味道也更香、更甜,市場反響好,很受種植戶的歡迎。”
參與辣椒露地栽培技術規程修訂的唐紅玲說,廈門原有的辣椒標準制定于2005年,距今已經17年,內容老舊,推薦的種植品種已經被淘汰,這次修訂標準時,她走訪不少農業企業、合作社,也請教相關專家,前后修改了三輪才最終定稿。“結合廈門實際,在總結辣椒生產經驗的基礎上,我們刪除了推薦品種,更改了株距、定植密度,也修改了主要病蟲害種類、化學防治規定等,具有很強的操作性。”
“農民種植有自己的種植習慣,在生產中遇到問題,一般是憑借經驗調整應對。現在有了標準為農民引路,才能更好推動農業發展。”她說道。
翔安區農林水技術推廣中心主任葉明鑫在農業技術推廣一線工作近20年,他認同這一觀點,“制定農作物地方標準,關鍵在于推動其落地,標準制定好了,如果不推廣,就會束之高閣。只有真正用于農業,標準才有意義。”
他建議,修訂后的標準簡單實用,要靠種植大戶、專業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示范帶動,由點到面逐步推廣落地,破解農民在農業種植中的技術難題,提升農業生產的效率和農產品質量。
實際上,我市一些農業企業、合作社也開始嘗試制定農作物生產操作規程。當前,山藥采收季節剛過,在唐紅玲工作的合作社,堆滿了剛剛收獲的山藥。“收獲后的山藥要及時晾曬2-3天,待干燥后放室內堆藏。”拿出合作社制定的山藥生產操作規程,她解釋道。
和普通山藥豎著往地里長不同,鑫美園種植的山藥是躺著長。原來,這是團隊經過多年試驗采用定向誘導方式培育出來的“躺平山藥”。“躺著長的山藥口感好、品相佳,采挖也輕松,節省了不少人力。”她說,“橫向山藥種植技術成熟了,我們就制定成標準,這樣才能確保山藥的種植品質,在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
沈慶法表示,這批標準的出臺,有利于加快我市農業轉型升級,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下一步,我市將發揮標準引領作用,開展項目示范帶動,進一步提升全市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市場競爭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記者 吳曉菁)
【記者手記】
讓標準
“叫好又叫座”
廈門網訊 (廈門日報記者 吳曉菁)種植能手郭防有一本泛黃的筆記本,上面記錄著密密麻麻的各種農事、氣象諺語。他說,諺語是前人經驗的總結,對農民種植幫助很大。不過,郭防并沒有一味“靠經驗”,他一直在探索標準化種田的新模式,“種植有了標準,對土壤環境、病蟲害防治有明確要求,農產品就更有品質。”
在唐紅玲工作的農場里,山藥、辣椒等農作物實現標準化生產,生產效率提高,產品質量精準可控,農場有了持續穩定的收入。她說,“以往種植靠經驗,今年好,不代表明年就會好,有了標準化護航,省心省力還高產。”
不管是翔安區的郭防,還是同安區的唐紅玲,越來越多種植戶采用標準化種植,降低了成本,強化了管理,培育了品牌,提高了農業質量效益。他們的背后,是廈門農業生產從“靠經驗”走向“靠技術”、從粗放走向精準的改變。
不過,農業標準化生產是一個復雜的系統,農作物標準面臨落地執行難、推廣普及難、監督評估難等問題。因此,要把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都納入標準的生產和管理軌道,需要各方力量共同參與。
讓標準“叫好又叫座”,各相關部門要充分發揮政府引導和市場主導作用,發揮龍頭企業、合作社、種植大戶的示范帶動作用,讓農業標準化真正落地到農業生產中,成為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的重要引擎,讓每一寸土地都能發揮最大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