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伴隨著俄軍在巴赫穆特方向的激烈戰斗的是,有關俄羅斯部署在白俄羅斯的一架A-50U預警機是否遭襲的“懸案”。雖然最后結果是虛驚一場,但在整個戰場上,這起事件背后透露出俄羅斯在眾多領域的短板,理應讓很多俄軍高官們后怕。
與此同時,美國空軍本周正式授出了采購E-7預警機的合同,計劃采購總數達26架的新型預警機,昭示著美國在空中態勢感知和指揮領域,終于還是走回了最為穩妥的“老路”。
俄羅斯的預警機空白
據白俄羅斯反對派媒體網站2月27日報道,2月26日早上,白俄羅斯的馬丘利什奇空軍基地傳出兩次爆炸聲,白俄羅斯反政府武裝組織“BYPOL”聲稱襲擊造成了駐扎在該基地的一架俄軍A-50U預警機,導致該機雷達天線和機身前部嚴重損壞。

事件前后同一架A-50U的照片,衛星照片顯示最近拍攝的A-50U飛機“涂裝有斑駁”,但很難辨別飛機是否受損。
不過在所謂的“襲擊”過后,外界雖然注意到馬丘利什奇空軍基地俄軍A-50U預警機例行巡航活動的暫停,卻未能通過諸如衛星拍照、現場視頻等其他渠道“實錘”俄軍的戰損。
衛星照片上馬丘利什奇空軍基地里的A-50U變換了停機位,但并沒有明顯可見的損壞;白俄羅斯隨后公布了機號為“紅色43”的俄軍A-50U(RF-50608)預警機在機場滑行的視頻,以顯示該機并未遭遇損壞。白俄羅斯反政府組織則公布了一架多旋翼小型無人機接近并降落在俄軍A-50U預警機背部雷達罩上的畫面,以自證“確實接近了俄軍預警機”。

白俄羅斯公布的視頻,顯示這架A-50U一切完好
雖然從嚴謹的證據分析來看,俄方的視頻可能是早前的囤積素材,無法確證眼下這架A-50U的狀態;反政府組織的視頻里,無人機只是在預警機身上“到此一游”,沒有拍到其聲稱的第二架無人機的攻擊,本機也是悻悻而回,沒有立馬在預警機上“自殺”。但基本上能夠確認,白俄反政府組織的無人機確實接近了俄軍,但這架預警機的狀況遠沒有糟糕到“難以挽救”的地步。

白俄羅斯反政府武裝無人機鏡頭中的“紅色43”號A-50U預警機
作為現代空中作戰行動中公認的態勢感知和指揮控制核心平臺,預警機在當代戰爭中的地位毋庸置疑。越南戰爭以后,特別是1982年第五次中東戰爭中貝卡谷地空戰之后,各國都認可了預警機是空中作戰力量“倍增器”的概念。
具體到俄羅斯,那就是作為其前身的蘇聯裝備的預警機數量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到解體前的顯著增長。蘇制第一代預警機圖-126的裝備總量只有10多架,第二代的A-50系列預警機產量到蘇聯解體時已經有40架左右。蘇聯解體后的俄羅斯空天軍雖然在預警機規模上相比蘇聯大幅縮水,但依然勉強維持著15架左右的預警機隊規模,并持續對預警機進行一系列升級改進,研制A-50U和A-100等新型號的預警機。
然而從俄羅斯空天軍的整體發展情況,過去一年里俄烏沖突的實戰經驗和此次馬丘利什奇空軍基地“遇襲”的案例來看,俄羅斯空天軍無論在預警機的研制裝備還是實際使用上,都有著相當嚴重的缺陷。
從裝備角度,俄羅斯雖然在預警機領域并非無所作為,但相關幾個型號的研制和裝備進度都有些一言難盡。蘇聯解體后,經歷了分家和裝備保養不善帶來的裝備減損,俄羅斯空天軍只剩下了16架A-50和A-50M預警機,數量上低于北約空軍,甚至只有美國空軍預警機規模的一半。考慮到A-50服役至今已經30多年,機上基于蘇聯20世紀70年代水平研發的電子設備性能在當時就不算頂尖,在今天已經完全落伍。
俄羅斯雖然啟動了對A-50預警機的升級改進,推出了A-50U型預警機,但這一型號的研制始于2003年,本質上是俄羅斯2000年左右技術的體現,無法滿足2020年代的作戰環境需求。而且,A-50U的改進速度并不快,在首架原型機完成國家測試交付俄羅斯空天軍之后到俄烏戰爭爆發前的十多年里,俄軍只接收7架A-50U預警機。再加上,俄羅斯雖然有大量伊爾-76運輸機平臺可用,實際卻選擇了將現有的A-50系列預警機升級為A-50U,導致俄軍預警機隊的規模并無增加。A-50U預警機的改進雖然縮小了俄軍預警機的作戰能力,但并未改變俄羅斯預警機力量技術不足且數量不敷使用的現狀。

在俄羅斯經濟狀況不佳的上世紀末,大量狀態不佳的A-50預警機就在這樣的“拋荒”中被徹底廢棄。
至于俄羅斯此前廣泛宣傳的俄軍下一代預警機A-100,目前其研制情況已經完全陷入了停滯狀態。該機的研制合同早在2006年就已經簽訂,在飛機平臺和雷達上都聲稱是全新系統——使用更新PS-90發動機的伊爾-476運輸機平臺搭配全新的大型機載有源相控陣雷達,據稱能夠有效應對包括F-22和F-35在內的新一代隱身戰機,可同時追蹤300個目標,探測距離高達650公里。
但是,該型飛機的實際研制工作則極為拖延——2017年,基于A-50預警機改裝而來的A-100LL技術驗證機首飛,但直到2022年2月,俄媒才剛剛興高采烈地報道了A-100預警機原型機“首次在飛行中打開了雷達”。
結合俄羅斯《軍工快遞》雜志此前報道的,2014年以后西方對俄羅斯的制裁推遲了A-100飛機的研發,特別是制裁對飛機電氣部件、尤其是芯片方面造成影響,以及俄羅斯在尋求A-100飛機的芯片替代方面也遇到了問題。不難看出在預警機最為關鍵的機載雷達和電子設備上,A-100所運用的各種技術架構和實裝設備上曾一度完全“向西看”,將項目成功的希望完全寄望于從西方國家引進(甚至可能是特殊渠道走私),并因此在研制進度上吃了大虧,直到去年才剛剛開始恢復試驗。
雖然俄羅斯官方和媒體都樂觀表示該機計劃在2024年前完成國家試驗,并力爭在2024年投入量產,但考慮到這些展望都是俄羅斯“特別軍事行動”啟動前一個月做出的,是否依然適用于眼下的形勢,恐怕也要打上大大的問號。

眼下的俄羅斯,預警機的優先級應該不低,但俄羅斯航空和電子工業在這個領域能達到的水平卻不是很高。
預警機技術性能的落后,加上預警機數量的缺乏,使得俄空天軍在俄烏沖突中雖然迫切需要預警機提供烏克蘭上空的空情態勢感知,但實際上卻無法讓預警機“全力以赴”。在俄烏沿烏克蘭東部的兩軍接觸線方向,和烏克蘭北方的俄烏、白烏邊境兩個主要戰略方向上,俄軍預警機本應該配合俄羅斯、白俄羅斯的地面空情雷達,對烏克蘭方向空域,特別是低空環境保持全天候、不間斷的空情支援,支持己方空中力量行動,防范烏軍戰機和無人機對俄方目標的偷襲。同時,在諸如俄軍遠程航空兵的戰略轟炸機進行越境突襲時,也本該為其提供伴隨式的空域態勢保障等等。
但受限于早期批次A-50/A-50M電子設備落后,下視能力有限,A-50U預警機數量又明顯不足的問題,俄軍不僅難以組織深入烏軍境內的大規模空中戰役,甚至在本方一側的警戒水平都會受限于裝備狀況出現波動。此前出現的諸如烏軍圖-141自殺無人機突襲恩格斯空軍基地,就是典型的俄軍防空警戒能力漏洞導致的紕漏。
而發生在馬丘利什奇空軍基地的一切更令人驚訝,預警機這樣一件原本用于在防空警戒任務中“填補漏洞”的關鍵裝備,在本身安全保障問題上卻如此漏洞百出。白俄羅斯反政府武裝的無人機既然能大搖大擺地飛到預警機的雷達罩上“到此一游”而不受任何阻攔,自然也可以真的掛載爆炸物對預警機進行有去無回的自殺性攻擊。雖然眼下的烏軍因為和俄軍一樣沒有組織起像樣的空中戰役行動的能力,但作為一個世界強國的空軍力量,這樣顯眼的漏洞自然會被其真正對手們加以利用。
老老實實更新預警機
相比俄羅斯空軍因為種種原因無法快速推進的預警機更新計劃,本周美國空軍倒是痛快地選定了本國的新一代預警機型號。
2月28日,美國空軍部當天將一份研制E-7A空中預警和指揮(AEW&C)武器系統的初始合同授予波音公司,該合同價值12億美元。根據相關計劃,目前該項目辦公室正在推進快速采購首批兩架原型機,原型機將在2025財年開始生產,首架飛機預計在2027財年投入使用。2032財年前,再采購24架E-7A,總規模達到26架。
之所以說美國空軍“痛快”,在于E-7預警機項目本身是一款波音公司為出口研制的、基于波音-737客機平臺、并搭載諾斯羅普·格魯曼電子系統公司的多用途電子掃描有源相控陣雷達的“外貿預警機”。自2004年第一架飛機首飛以來,已經有澳大利亞、土耳其和韓國公采購了14架該型飛機,英國空軍也正在改裝本國的同型預警機。
作為一款技術先進、同時狀態又相對穩定的預警機,美國空軍的采購型號自然要增加一些“美國特色”的定制軟硬件升級。但總體狀態可算是萬變不離其宗,只要項目管理上不出什么荒謬的差錯,整個項目短、平、快地推進節奏基本是可以預期的。
對于美軍而言,采購E-7預警機的幾個理由中,一個自然是現役的E-3A預警機隊嚴重老化,而另外一個美軍自己可能也不大愿意提及——隨著美國眼中新型大國空中力量的崛起,美國一些人在過去十幾年里一度設想打造的完全“去中心化”空中作戰體系可能被美軍自己證明不大成功了。

澳大利亞空軍的E-7預警機內部,其顯控臺分為左右兩排布置
E-3A預警機隊老化很好理解,使用波音-707平臺的E-3預警機項目來自上世紀70年代,美軍現役的31架E-3預警機的制造都是在蘇聯解體之前完成的。這些飛機服役至今機齡已經全部超過30年,加上波音-707的平臺也早已落后,已經沒有如同當年那樣可以提供零備件的民航機群來維持其低成本運行。
隨著國際形勢進一步緊張,如今美軍預警機在烏克蘭和西太平洋方向以及本國本土上空持續巡邏更加頻繁,對飛機的損耗也日趨嚴重。再考慮到E-3問世近50年來,雖然美軍直到幾年前還在為E-3的軟硬件系統進行升級改進,但該機的無源相控陣雷達從體制上就已經不再先進,如果不做類似直接更換雷達之類的徹底更新,該機在技術先進性上也正逐漸落后于一些其他國家的先進預警機。
剛剛發生的另一則新聞,也證實了美軍E-3機隊可能面臨的風險。美國空軍空中作戰司令部3月2日證實,由于在與E-3同類平臺的KC-135空中加油機上發現了需要停飛機隊的垂尾部件缺陷,所有的E-3預警機也需停飛接受檢查。考慮到E-3機隊的規模也將從29架減少到16架,E-3預警機已經毫無疑問處在服役壽命的末期了。

E-3的機內空間更大,布置的顯控臺和坐席數量也更多
某種程度上,E-3如今嚴重老化的狀況,很大一部分責任在于美國在冷戰后開發新一代預警機的相關計劃的完全失敗。在2003年,美國空軍曾經釋出合同,要求諾·格公司、波音公司和雷神公司研制一款基于波音-767科技平臺,使用有源相控陣雷達的大型預警機,并將其命名為E-10。按照美軍當時的設想,E-10將成為一個飛機家族,衍生出使用不同機載設備的特種機型,取代美軍當時包括E-3預警機、E-4指揮機、E-8戰場監視飛機、RC-135偵察機等各種非一線特種飛機,成為構建美國戰場單項透明局勢的核心。
但后來這個項目因為技術難度太大,加上2003年后美軍陷入伊拉克戰爭的泥潭,用于先進裝備的研制經費變得十分緊張,最終美國在2007年取消了E-10計劃,只保留了機上的MP-RTIP廣域監視雷達的研制,并將其和EQ-4B無人機等新平臺相組合,而E-3系列預警機則被迫繼續修修補補服役至今。面對美國的大國競爭對手如今大量列裝、且不斷迭代升級的使用先進有源相控陣雷達的預警機力量,美國空軍預警機雖然在機隊運行、機上人員操作經驗等領域還有許多值得我軍學習之處,但在整體機隊狀態上已經處于下風。


不同構型的E-10能夠利用不同的電子設備執行從防空作戰到地面支援的各種態勢保障工作
由于美軍預警機性能逐漸不敷使用,加上當代先進武器裝備信息化、網絡化的裝備特點的發展,美軍在當代作戰理論中發展中開始有了一個重要的趨勢——那就是強調分布式的探測和情報感知。例如2017年美國國防先進研究局(DARPA)提出的“馬賽克戰”作戰概念,就強調尋找一類類似于“馬賽克”的、靈活可組的標準化功能單元,并以此為基礎統籌作戰需求和可用資源,在功能層面進行要素集成,利用自組織網絡構建高度分散、靈活機動、動態可組、自主協同的“殺傷網”,從而讓己方擁有更多選擇,讓對手陷于更復雜、更不確定的“戰場迷霧”,最終在體系對抗中贏得主動。
在這一思維下,無論是戰場的打擊鏈條還是態勢感知和情報搜集的構建都出現了去中心化的趨勢,類似美軍“分布式協同感知體系 ”的概念,就開始強調利用多架具備雷達/光電全向感知系統的五代機,實現組網探測,進行預警。多架戰斗機通過高速數據鏈實現協同探測、信息共享,在隱身目標的探測預警方面更具優勢。

按照DARPA的設想,馬賽克戰的網絡化體系中,F-35相比預警機可能處于更加關鍵的位置。
有趣的是,這一作戰理論被引進國內,又被媒體和自媒體幾經炒作之后,竟然被部分人誤解為美軍的新體系不需要預警機,甚至進一步推論出“有預警機的作戰體系就低級”的奇談怪論。而美軍E-3機隊之前遲遲沒有更新的窘境,則成了將這一觀點自洽的論據。如今美軍采購E-7的消息,則很好地說明了美軍各類分布式探測作戰理論下,美軍對于預警機價值的真實觀點——高性能預警機在作戰體系中不可或缺,而且需要持續的性能升級。
E-7作為美國軍工體系近年推出的相對新型預警機,在技術先進性上自然要優于現役的E-7,但相比使用波音707這樣更大平臺的E-3預警機,客觀上也存在著機載設備規模有限,機內空間較小,顯控臺和操作人員數量減少等缺陷。開發失敗的E-10預警機以及日本航空自衛隊采購的E-767,選用更大的客機平臺也是出于類似的考慮。但對于美國空軍而言,預警機老化已經是燃眉之急,選用現成產品采購在成本、技術風險和時間上的優勢才是其更加關注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