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青少年自殺現象一直呈上升趨勢。據有關人士介紹,目前處于10歲至25歲年齡段的青少年成為自殺或自殺未遂的主流人群?;幽耆A,過早凋謝,給人生帶來不幸,給家庭帶來苦痛,給社會造成損失。青少年為什么要自殺,漠視生命?那么如何預防青少年自殺,悲劇不再發生?weishangxinli
青少年自殺的原因主要是:
學業壓力繁重、家庭溝通不暢、情感問題處理不當、災難、突發性事件以及經濟條件不佳等。此外,一些青少年對自身條件不滿意,認為自己太丑、太胖或存在某方面的缺陷,也是引發自殺的重要原因。
案例1:
一個8歲女孩,因服過量丙咪嗪(此藥是其母服用的)而急診住入兒童醫院,藥是在頭一天入睡前服下的,由于單居一室未被人發現,一直到第二天早上未起床上學才引起家人注意,母入室喚醒孩子,女孩訴頭痛、頭暈和疲勞,表現害怕和易激動,要求母親離開,并表示愿意死去。住院后經處理,小兒科醫生將她轉到精神科以評定其自殺行為。母親告訴醫生,最近兩個月以來,夫妻已分居并準備離婚,這件事對孩子是一個非常強烈的刺激。而且其母在過去一年曾發生抑郁和焦慮。原因是丈夫經常很晚喝醉酒回家,對妻子兇狠敵對和不顧。孩子原為好學生,交友廣,自從父母關系惡化以來,母親未能對孩子提供支持,老師反映孩子在課堂坐立不安,上課時思想不能集中,常常白日做夢,期中考試成績下降,平時不能完成老師指定的作業。 行為上也與以往不同,不與同學交往,孤單,下課后不與同學一起玩,而且與幾個要好的同學爭吵。
案例2:
沉湎卡通書的少女自殺事件。該少女是南京市第50中學初二(七)班的學生,2000年12月5日,下午6:30還未放學回家,父母頗感奇怪,也有些擔心,遂與班主任電話聯系,后又與孩子三個要好的女同學聯系,均未找到下落。晚上7:05孩子回家,稱是自行車車胎壞了,才遲回家的。晚上10:30,媽媽推開房門,女兒正在一個花色紙上寫著什么,看到母親進來,忙把紙遮蓋上。第二天早上媽媽喊女兒起床時,發現女兒已服毒死亡。兩天后,承受著喪失獨生女巨大悲痛的父母開始清理女兒的遺物,結果在女兒的計算機里發現了遺書,上面寫著:“人生夢一場,一切如此,也不過如此”,“假如天堂里沒有日本卡通書,我還要回來拿幾本去”-是亂七八糟的卡通書害死了心愛的女兒。。。而令人不解的是,卡通書怎么會有這樣大的吸引力,以至于少女“上了天堂”還要看。智力功能通常用智商(IQ)評定,有關IQ水平與自殺行為關系的研究較少,尚無定論。但隨著兒童年齡增長和不斷發展,自殺率相應增加,則推斷智力高者可能有較高的自殺風險。一些研究發現:讓他們完成一項社會任務,借以觀察他們的能力和適應水平,有自殺觀念和自殺未遂行為少年的社會適應是異常的。也就是說,社會適應不良是少年自殺風險的標志,而且也是少年自殺常見的刺激因素。因爭吵而與朋友失和,學習成績不良,害怕父母懲罰,是少年急性自殺的常見誘發因素。
案例3
2000年9月11日中午,南京市六合縣東溝鎮上,某小學四年級學生秦某放學回到家中。他先在隔壁的爺爺奶奶住處徘徊了一下,然后便回到自己家中。秦在自家門檻上呆了一會兒,便走進自家堆放農具的東屋,找出一瓶劇毒農藥甲胺磷,擰開蓋子仰脖猛喝了幾口。11時15分左右,從田埂勞作回家的王某一跨進自家大門,便發現11歲的兒子口吐白沫,人事不醒,立即送東溝鎮中醫院救治,但已無力回天。秦服毒自殺死亡后,其家人悲痛欲絕,78歲的爺爺整天以淚洗面,奶奶更是傷心地臥床不起,而孩子的父母則整天沉默寡言。秦自殺的原因是作業沒做被老師罰站并讓他去下一班留級。
那么,如何預防青少年的自殺行為?
1、學校要給學生提供一個有利于人格健康發展的環境
(1)減輕過重的學業負擔,豐富學習生活,廣泛開展適應學生年齡心理特點、需求的各種活動,變封閉式教育為開放教育,為學生創造能使自己身心潛能得到充分自由發展的空間;
(2)所有的教育方法、教育手段要符合教育學的原則;要用心理衛生的要求嚴格訓練我們的教師,從教育社會學的角度,盡量排除任何誘發、增強及擴大青少年自殺傾向的學校社會環境。
(3)將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各級學校學生的必修課,訓練學生應對學習生活中各種壓力事件的心理承受能力;指導建立可信賴的人際交往關系;教給學生自我情緒調節的方法,如系統放松法、焦慮轉移法、情感渲泄法、自我暗示法等;將珍惜青春生命、憎恨自殺行為作為一個基本價值觀念,根植學生頭腦。
2、早期診斷與發現青少年學生自殺的苗頭,早期危機介入
老師要強化自己的“心理輔導員”的角色意識,敏銳地發現學生的異常反應。
一是從學生的語言上診斷發現,如“活著真沒意思”、“干脆死了算了”,或突然沉默,或詞不達意等;
二是從其行為變化來診斷、發現,如逃學曠課、突然不回家,或不與人往來,成天關在屋子里,或逐一還書、還錢等反常行為;
三是從其身體征兆來診斷發現,如失眠、躁動不安、情緒低落、無食欲、極度疲乏、體重下降、生理功能紊亂、自律神經失調等。一旦發現有自殺苗頭,應立即與家長聯系,學校、家庭、社會共同形成社會支持系統,進行重點心理援助,釋放不良情緒,疏導心理死結,并及早調整其生活環境,盡量消除不利因素。
3、重視對學生中的神經癥和精神病患的確診和積極治療
學校發現有精神異常、身心異常癥狀的學生,應配合家長及時請心理醫生或心理專家進行鑒別診斷,確診后的抑郁癥、憂慮癥、強迫癥、分裂癥等神經癥和精神疾病,積極進行轉介藥物的治療同時進行心理輔導,根治病根,方能避免自殺的發生。
4、優化家校家庭教育環境,讓孩子心智健康的成長
“望子成龍、成鳳”的父母是孩子產生壓力的另一個重要壓力源。一是家長要適時調整期望值,針對自己孩子自身的情況,找出切合實際的期望和要求。否則,除了增加孩子過重的心理負擔和壓力外,別無他利。二是調整家庭氣氛和親子關系。家長要重視與孩子多溝通、多交流,在溝通中尊重、理解、寬容、信任、激勵孩子,不僅能及時了解孩子成長中的煩惱,而且能幫助、支持孩子勇敢面對生活中的困難和挫折,有利于增強親子關系,形成孩子良好的性格特征。令人遺憾的是,家長愿意花錢投資孩子的文化課藝術課的學分,而不愿意投資自我成長及家庭關系的學習成長上,只看重孩子的學習能力卻忽略了重大的家庭教育所帶來的滋養孩子心性的意義和作用。。。
在生活節奏非常快的今天以及未來的巨大的不確定感,給中國人帶來的心理沖擊也非常嚴重,尤其是獨生子女家庭的青少年產生心理壓力后更無法自行排解。除了學校、家長外,社會各界的心理專業人士應該在政府服務外包轉型的大背景下,積極幫助引導青少年學生的心智成長,締造一個珍惜生命、熱愛生活、樂于學習的中國好少年國家平臺。借用一句話,少年強,則國強。少年富(心智富足),則國富。萬年基業,少年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