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關大動作!進口水產品、乳品免審批,市場迎開放紅利
時間:2024-11-18 08:27 來源:凍品攻略微信號
11月12日,海關總署發布《調整實施進境動植物檢疫審批管理的進口食品名錄》的公告,宣布對包括腌制肉產品、腸衣、乳品、水產品和燕窩在內的多種食品取消檢疫審批要求。這一舉措不僅優化了進口流程,還體現了我國監管體系的完善與智慧化升級。這一政策背后的深遠意義及其對市場的有何實際影響?




一、政策解讀:取消審批,為何可行?
根據11月16日海關總署解釋,本次調整是在確保食品安全的前提下,簡化監管流程。以往需要單獨辦理的檢疫審批,如今通過全鏈條監管方式實現同等甚至更高的安全保障。這得益于以下關鍵環節:
源頭管理:進口食品生產國的食品安全體系需通過中國海關評估,并與我國簽署相關協議。
過程控制:通過境外生產企業注冊、口岸檢查、抽樣檢測等措施,將風險拒之門外。
末端追溯:進口食品一旦出現問題,可通過完善的追溯體系精準定位問題來源。
這種體系化管理確保了取消審批的同時,依然能守護消費者的“舌尖安全”。
二、貿易便利化:釋放市場潛力,降低企業成本
政策調整帶來的直接好處之一,是進口流程的簡化和通關效率的提升。例如,僅以水產品為例:
市場規模:2023年中國進口水產品總量約500萬噸,總值達1300億元,其中如南美白蝦、三文魚等養殖類水產品占比巨大。
成本節省:取消審批后,企業無需投入額外資源辦理許可證,大幅降低人力物力開支。
貿易活力:審批取消后,水產品貿易額有望進一步提升,為企業和市場注入新動力。
類似的利好還將體現在乳品、腌制肉產品等其他品類的進口中,進一步豐富國內市場供應,滿足消費者多元化需求。
三、推動產業升級與國際競爭力提升
進口便利化不僅直接促進貿易,更對產業鏈、供應鏈的優化配置起到推動作用:
激發產業創新:海外優質食品進入國內市場,有助于國內農業與食品加工業的技術升級。
吸引外資:良好的營商環境將吸引更多外資企業布局中國市場,助力構建開放型經濟新格局。
提升競爭力:作為全球最大的食品消費市場之一,中國通過政策優化展現出開放和包容,進一步增強其在國際市場中的話語權。
四、智慧監管:政策調整的技術支撐
此次政策調整的背后,是海關監管技術的顯著進步。以“智慧海關”為核心目標的監管系統實現了以下功能:
自動審核:通過邏輯檢控系統自動驗證食品來源資質,無需企業申請審批。
精準監控:依托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對進口食品全程監測,做到“無事不擾、無處不在”。
風險預警:建立動態風險評估體系,及時對潛在問題產品采取措施。
這種智能化的監管方式,不僅提高了行政效率,也讓政策調整成為可能。
五、動態調整,保障安全與便利并行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政策調整并非“一刀切”。部分高風險產品仍需審批,海關將根據食品安全風險狀況動態更新管理名錄。對于消費者和市場而言,這種靈活調整既確保了安全,又充分響應了貿易便利化需求。
此次取消多類進口食品的檢疫審批,是我國優化營商環境的重要舉措之一。它不僅促進了貿易便利化,還為消費者提供了更多選擇,同時推動了產業鏈和監管體系的全面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