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落實“四個最嚴” 全力打造“食安梧州”——梧州市提升食品安全監督管理效能筑牢食品安全防線工作綜述
時間:2024-10-21 11:29 來源:梧州市場監管微信號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食品安全是群眾最關心的事情,也是一座城市軟實力的亮點體現,更是群眾提升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來源。近年來,梧州市嚴格落實“四個最嚴”要求,保持全市食品安全穩中向好態勢。


連續兩年獲評自治區設區市食品安全工作評議考核A級,不合格食品按時處置完成率達到100%,食品評價性抽檢合格率達99.32%,全市食品安全滿意度位列全區第一方陣,多年未發生食品安全事故……一組組鮮活數據,反映了梧州市不斷筑牢食品安全防線,持續壓緊壓實各方責任,推動全市監督執法更加嚴格規范,監管效能更加提質增效,責任落實更加精準有力,市場秩序更加健康運行,牢牢守住了梧州市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
【強化黨政同責 持續推進落實“兩個責任”】
作為廣西食品安全示范城市,梧州市堅持黨政同責,把食品安全作為全市重點工作進行安排部署,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2023年以來,市委書記多次對食品安全工作作出批示,市長擔任市食品藥品安全和質量強梧委員會主任,市委常委會、市政府常務會議專題聽取食品安全工作情況匯報,研究部署食品安全工作。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多次深入一線調研指導食品安全工作,推動食品安全工作落地落實。
建章立制夯基礎。修訂出臺《梧州市食品安全工作評議考核辦法》《梧州市食品安全委員會工作規則》《梧州市食品安全重大事項督促落實辦法》《梧州市食品安全工作約談暫行辦法》《梧州市食品安全“兩書一函”制度》等文件,進一步完善優化食品安全工作機制和程序。成立學校食堂食品安全治理、打擊食品安全違法犯罪、食品安全源頭治理等5個食品安全專項協作小組,進一步壓實各行業各領域食品安全監管責任。
分級包保明責任。以鄉鎮(街道)、村(社區)兩級3082名包保干部作為織密食品安全防護網的重要保障,組織包保干部對轄區食品市場經營企業開展督導檢查,確保食品安全問題能及時發現、精準處置、整改到位。各縣(市、區)定期將抽檢不合格、受到責令改正或行政處罰的企業信息推送至相應包保干部,提醒包保干部開展重點督導,并協助企業深入分析原因、強化問題整改等,幫助企業規范生產經營。
錨定節點強保障。在元旦、春節、中秋、國慶以及“兩會”等重大節會期間,把食品安全保障工作放在首位,在梧州市食品藥品安全和質量強梧委員會辦公室的統一部署下,對食品實施全程監管,市場監管、農業、公安等成員單位密切銜接配合,用廣泛宣傳、積極動員、嚴格監管、嚴厲執法相結合的方式,確保全市不發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和社會熱點問題。
【強化聚焦重點 全面深入開展排查整治】
梧州市認真落實2024年全區食品安全排查整治提升行動專題部署會精神和自治區食藥安委工作部署,從8月起至12月底,市食品藥品安全和質量強梧委員會在全市范圍內集中開展食品安全排查整治提升行動。
高位部署推動。成立梧州市食品安全排查整治提升行動指揮部,由市長擔任指揮長。各縣(市、區)由政府主要負責人擔任指揮長。印發《梧州市食品安全排查整治提升行動方案》,明確工作目標、實施步驟、任務措施等。市長、分管副市長開展專題調研和檢查,強調要強化食品安全監管,全面開展食品安全排查整治提升行動,構建食品安全全鏈條監管體系。
明確行動目標。行動提出全面排查、全面整治、全面提升3大目標,按照集中整治、排查整改、鞏固提升、全面總結4個階段部署。通過對全市所有食品生產經營主體開展大起底、全覆蓋、全對象、全過程排查,切實摸清底數、掌握情況、消除隱患。對排查發現的風險隱患和問題,采取堅決有力措施,逐項整改、逐項銷號。
“五支隊伍”促整治。通過建強包保干部、食品專家、監督員、協管員、志愿者“五支隊伍”,有序推動排查整治工作落實落細。截至9月底,共排查食品生產經營單位22630家,排查覆蓋率達100%;發現風險問題4970個,目前已全部完成整改。
【強化監督執法 有力震懾違法犯罪行為】
“涼茶非法添加西藥系列案”獲評全國市場監管部門“七五”普法巡禮之十大法治創新案例、“魚滑非法添加硼砂系列案”被自治區市場監管局列為掛牌督辦案件并入選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發布的典型案列、“紅星二鍋頭系列假酒案”被國家市場監管總局作為民生領域案件查辦“鐵拳”行動典型案例……近年來,梧州市持續深入開展食品安全領域重點問題整治行動、食品安全排查整治提升行動,以“鐵拳·桂在真打”行動為契機,全面加強食品安全全鏈條全過程監督,對食品安全違法犯罪行為“零容忍”。
源頭管控更嚴。梧州市持續推進“治違禁 控藥殘 促提升”專項整治行動,突出抓好豇豆農藥殘留攻堅治理,檢查生豬屠宰廠、種植(養殖)場(戶)等生產經營主體2700多個(次),著力嚴控農獸藥殘留超標;全面推動全市農業生產企業、合作社、家庭家農場、種養大戶、收購商等主體執行食用農產品承諾達標合格證制度,全市共開具承諾達標合格證8000多張,附帶合格證上市的農產品1萬多噸,實現食用農產品建檔帶證安全上市。
過程監管更細。加大校園食品安全、農村食品安全等食品專項整治力度,檢查食品生產經營企業6554家次,排查風險隱患461項;開展“特供酒”清源打鏈專項行動,檢查食品生產經營者近900家次;開展校園食品安全排查整治專項行動,全面落實食品安全校長負責制和學校負責人陪餐制,對1246家學校食堂、9家大型學校食品供應商進行全覆蓋檢查;開展打擊肉類產品違法犯罪專項整治行動,監督檢查肉制品生產經營企業1007家次,開展肉類“瘦肉精”等相關違禁品檢測6269批次。
打擊力度更大。全市完成食品及食用農產品監督抽檢1.2萬余批次,完成食用農產品快檢12萬余批次;全市共立案查處一般程序食品案件300起,移送公安機關2起,罰沒金額54萬余元;偵辦涉食品領域刑事案件17起,抓獲犯罪嫌疑人21人,采取強制措施19人;發布典型案例20多件,其中多件列入自治區市場監管局、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督辦案例和典型案例。
【強化智慧賦能 穩步提升凸顯監管效能】
梧州市以食品安全風險防控為主線,堅持數字化智慧化推動食品安全監管能力提升,覆蓋從農田到餐桌全鏈條,扎實開展食品安全治理協同執法,使“數字食安”食品安全監管體系構架更加優化。
大力打造校園食品安全智慧監管平臺。梧州市在全區率先推廣“數字餐安”系統,學校食堂實現數字化、智能化監管,64家學校食堂實現食品入庫、儲存、加工、餐具洗消等全流程數字化管理,全市學校食堂“明廚亮灶”率達到100%,“互聯網+明廚亮灶”覆蓋率達到96.87%。2024年秋季學期開學以來,梧州家長們對學校食堂“互聯網+明廚亮灶”建設普遍表示滿意。
大力打造小作坊花生油智慧監管模式。兩廣地區向來有食用土榨花生油的飲食習慣,小作坊花生油成為食品安全風險點。梧州市在全區率先建立花生油智慧監管平臺,創新運用“互聯網+監管”舉措,大力推廣應用小作坊花生油“互聯網+”智慧監管模式,小油坊實施網格化監管,劃片、分區,定人、定責,實現全市763家在產小作坊花生油“互聯網+監管”模式100%全覆蓋。今年以來監督抽檢小作坊花生油245批次,合格率達98.37%。近三年來,全市小作坊花生油監督抽檢合格率從94%上升至98%以上,呈持續穩步上升態勢。
大力打造功能齊全新型智慧農貿市場。市場監管、發展改革、金融機構等部門和單位共同發力,推動農貿市場信息化智慧監管平臺示范點項目建設落地。智慧農貿監管系統涵蓋溯源查詢、索證索票、一戶一檔等七大信息化功能項目建設,利用電子顯示屏展示主體資質、票據證明、“快檢”結果等食品安全相關信息,老百姓“手指點一點”就可以查看農貿市場有關食品安全溯源的信息。截至目前,全市擁有5個四星級、1個三星級農貿市場。
【強化整合發力 提檔進位推動齊抓共管】
食品安全是一個綜合性社會系統工程,需要政府、企業、社會公眾等多方整合發力,共同努力抓落實。
建強專家隊伍。甄選吸納有專業特長、在食品生產行業有一定影響力的25名專家,成立食品安全專家庫。每季度召集市食品藥品安全和質量強梧委員會有關成員單位和食品專家研判食品安全形勢,聽取專家在食品安全監管、應急處置、技術咨詢、政策建議等方面提供的專業建議。不定期組織專家為企業開展“綜合體檢”,指導企業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追溯制度及各項配套管理制度。目前,通過制定四項梧州河粉系列標準,進一步引導梧州河粉產業向規模化、產業化、標準化發展。
充實監督隊伍。建立一支由45名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新聞媒體、醫藥衛生等各行業領域從業人員組成的食品安全監督員隊伍,以校園食品安全、肉類產品、網絡餐飲、白酒市場等6個專項行動為抓手,邀請監督員參與“隨機查餐廳”“隨機查夜市”等活動,對檢查中發現的問題,由市食品藥品安全和質量強梧委員會辦公室(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統籌調度處置。聘請外賣騎手作為網絡餐飲行業監督員,引導其在取餐過程中協助監督網絡餐飲服務單位的經營資質、衛生狀況等情況,推動網絡餐飲食品安全規范化水平提升。
發揮協管作用。集中村(社區)“兩委”干部、駐村第一書記等力量,構成一支739人的食品安全協管員隊伍。堅持“走到位、查到位、改到位”,對小作坊、小餐飲、小攤販等6類重點業態和農村集體聚餐等活動加強日常巡查檢查,確保監管網格化無盲區。建立微信工作群強化協調聯動,對違法、違規生產經營等危害食品安全行為及時發現、及時制止、及時上報、及時處理,將食品安全隱患消除在源頭。
依靠群眾力量。制定《“八桂食安”志愿者隊伍管理辦法》,充分發揮350名“八桂食安”食品安全志愿者在監督宣傳、信息通報、溝通聯絡等工作方面的作用。組織志愿者參與食品安全“四進”“你點我檢、你送我檢”等科普宣傳活動,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普及食品安全法律法規及相關知識;鼓勵志愿者積極提供食品安全風險隱患線索、收集反饋群眾意見建議等,以志愿者隊伍帶動更多社會力量參與食品安全監督,推動形成政府監管、行業自律、社會協同的多元化共治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