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稿時間:2024-07-01 01:33:00 來源: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新聞
國家重大工程深中通道于6月30日正式通車試運營。深中通道的海底隧道部分,全長約6.8公里,雙向八車道,隧道沉管段由32個管節和一個最終接頭連接而成,其中每個管節長165米、寬46米、高10.6米,重約8萬噸。怎樣才能把這些的“巨無霸”在茫茫大海上浮運到位,并精準安裝呢?全靠一個核心裝備,這就是我國自主研發的世界首制沉管浮運安裝一體船。
這艘為深中通道量身定制的沉管浮運安裝一體船,船長190.4米、船寬75米、型深14.7米,甲板面積相當于兩個足球場。是世界上安裝能力最強、沉放精度最高、施工作業最高效、性能最先進的海底隧道沉管施工專用船舶。從高處看,它就像一只巨大的長方形鋼鐵夾子,把沉管牢牢抱在船的中央。
總臺央視記者 曹丹:現在我們來到了安裝一體船的駕駛艙,這里也是整個船舶的中樞大腦,所有的指令都是從這里發出的。船舶的浮運系統,通過設定固定的參數,船舶會嚴格按照這個參數來進行自動駕駛和自動轉向。
浮運安裝一體船最大的亮點就是配備了自動駕駛系統,它完美解決了所有沉管出塢浮運中的各種困難。深中通道所有沉管需要從桂山島沉管預制廠出塢,浮運到西人工島附近的沉管安裝區,浮運近50公里,經過7次航道轉換,航道寬度只有200米,并且途經我國最繁忙的伶仃洋航道,全過程要面臨諸多安全風險。
中交一航局深中通道項目部常務副總工程師 寧進進:我們在塢口區域可以實現180度轉向,這個船帶著沉管可以實現原地轉向;在狹窄航道,航道的寬度是200米,深度是-13米,我們輸入坐標以后,它可以自動駕駛過去,可以有效控制航跡線,防止船出航道,保證它的安全。
相比傳統管節浮運安裝方式,一體船大幅減少了浮運航道的疏浚量,更加環保、經濟。通過智能的駕駛系統,沉管浮運到指定海域后,一體船上的安裝系統就要大顯身手了。
中交一航局深中通道項目部常務副總工程師 寧進進:我們的基礎是這個測控系統,這地方有測量塔,在測量塔上方我們裝了北斗系統,通過北斗系統來反算我們船和沉管的位置。角點坐標顯示它要絞移位置,還有沉放的深度。我們在沉放的時候是根據四角坐標來控制我們的絞車,把沉管放在一個平穩的位置。
通過顯示屏,指揮人員精準掌握沉管在海底的具體位置;同時,利用動態信號采集信息系統,實時監測沉管姿態。在多個系統的密切配合下,沉管下放到基床上實現初步對接。然后借助海水的壓力,進行水力壓接,從而使沉管對接達到嚴絲合縫,滴水不漏。
目前,深中通道海底沉管隧道已經實現了所有管節的對接精度都在五公分以內,連續七個管節,實現了毫米級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