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稿時間:2024-06-29 14:59:00 來源: 央視新聞客戶端
國家重大工程深中通道將于明天下午3時正式通車試運營。深中通道全長約24公里,通車后,從深圳到中山的車程將從目前的2小時縮短至30分鐘。在深中通道長為6.8公里的海底隧道里,有一條中管廊,集合了深中通道全線的供電、給排水、消防、通信和智能控制等,同時,它還是應急避險的重要通道。
總臺記者 秦芊茗:我現在就是在深中通道的海底沉管隧道中,在隧道內側的墻上每隔80米就有一個這樣的安全門,通過這個安全門我們可以直接來到中管廊,在中管廊里面包含通信、通電還有消防等設備,相當于是整個沉管隧道的“神經中樞”。除此之外,它還可以當作是一道安全門,當我們發生了緊急狀況的時候,就可以直接通過中管廊來到對面的車道進行逃生。
在長為5公里的中管廊內敷設著數百根各類線纜、管道,安裝著上萬臺各類機柜和設備。因此,傳統的人工巡檢方式難以有效保障隧道的安全穩定運行。深中通道采用的這種可靈活穿梭在安全通道、線纜通道的智能巡檢機器人,可以按照設定的周期和路線自動巡檢,實時采集管廊環境狀態、設備設施狀態信息。隧道里共有14臺智能巡檢機器人,南、北行車洞平均每1.2公里就布有一臺。
總臺記者 秦芊茗:這些小小的機器人,不僅承擔著隧道的交通環境還有機電設備的日常巡檢工作,同時它還是“交通指揮員”。在發生應急情況的時候,可以在控制中心遠程操控它趕赴指定的現場,進行實時監控還有數據傳遞,同時它還有自帶的揚聲器可以進行“喊話”。
隧道內還有雙波長火焰探測器、北斗衛星信號模擬設備等大量智能化設施設備,這些“神器”,都能為安全高效的出行保駕護航。
深中通道管理中心副主任 馬二順:我們首創的海底沉管隧道頂部橫向排煙道技術,使排煙效率提高了42%,并創立了超寬斷面及互通式海底隧道的新型防火排煙技術體系,有效保證了在火災工況下人員疏散的安全性。
除了在消防、應急避險方面采用了科技元素,在隧道兩側,可智能調節的全彩景觀燈帶可以根據環境溫度、車流狀況變色。發生緊急事件時,燈帶由近至遠分段顯示紅、黃、綠色,能夠引導人員有序疏散。同時,為了提高隧道內行車的舒適性和安全性,隧道內設有照明智能控制器,能夠根據檢測到的洞內外光線、色溫數據、交通量變化以及白天、黑夜等情況,自動控制調節燈光亮度,進一步護航行車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