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張文禮 實習記者 劉松瑤
塑料瓶片車間大門張開,“巨龍”映入眼簾,這臺集清洗、粉碎、烘干功能于一體的綜合型機器,伴隨“咆哮”,吞下一鏟鏟塑料瓶片。10余米外,末端排口,再生聚酯切片跳躍而出,落入收集袋。這是記者6月15日在龍福環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龍福環能”)見到廢舊聚酯瓶片生產線的生產景象,像這樣的“巨龍”,該企業還有4條。
“雙碳”背景下,可持續發展已成為全行業共識,在踐行循環經濟、發展綠色材料理念的引領下,一些企業紛紛投身“綠洲”。20年前,循環再利用滌綸長絲在龍福環能率先產出。近年來,這一紡織服裝行業低碳生產領軍企業又創新研發出聚乳酸纖維長絲“禾源絲”,并批量投產。
把不可能變成可能,從“能做出”到“能做好”,是龍福環能董事長段建國給自己設定的目標。基于廢塑料高值化循環利用,龍福環能采用創新技術生產循環再利用滌綸長絲,改變了廢舊聚酯只能生產滌綸短纖的狀況,并解決無法100%利用廢舊聚酯瓶片的世界性技術難題,該公司也因此獲得8項國家專利,先后參與4項國家標準以及多項行業或團體標準的制定,兩項產品列入科技部“國家重點新產品”計劃。
如今,龍福環能循環再利用滌綸長絲已通過ISO9000質量管理體系、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和OSHMS18000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認證,并獲得全球回收標準認證(GRS)、天祥集團(Intertek)綠葉標志再生成分驗證的認證,同時經海恩斯坦認證通過了國際環保紡織協會制定的生態紡織品認證(Oeko-Tex Standard 100);被工業和信息化部評為國家級“綠色工廠”、國家級“工業產品生態設計示范企業”,通過廢舊聚酯資源回收及高值化利用循環經濟國家級標準化試點項目驗收。
每年,約50億個廢舊聚酯瓶變成600萬條家用毛毯,遠銷歐美、日韓等多個國家和地區,這相當于年均節約石油120萬噸、節能170萬噸標準煤。
在此基礎上,龍福環能與中國科學院院士朱美芳團隊聯合攻關,進軍聚乳酸纖維長絲制造。在這一新領域,研發實驗報廢率高,耗資巨大、周期漫長,幾年下來,企業“累瘦了”不少,但段建國咬牙堅持了下來。“我是個‘不安分’的人,‘螃蟹’別人不敢啃,我敢。”說起創新動力,他語氣堅定、目光灼灼,“一切從保護生態環境出發,紡織品行業追求的新質生產力,是生產綠色無污染的產品”。
上百次試驗后,堵點問題一個個被解決,具有較好懸垂性、抗皺性、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的聚乳酸長絲被龍福環能先人一步研制出。十字型、三葉型、中空型聚乳酸長絲……30余個品種撐起“星源”“禾源”兩大核心品牌;該企業與朱美芳團隊合作的“國產高品質聚乳酸及其纖維全產業鏈高值化開發與應用項目”榮獲中國材料研究學會技術發明一等獎。經過不懈努力,龍福環能成功聯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建立萬噸級聚乳酸長絲生產基地,實現量產。
聚乳酸纖維是一種生物基新型綠色環保纖維,屬于典型的低碳足跡聚合物,由經光合作用產生的可再生淀粉類原料(秸稈、玉米棒芯等)加入特殊菌種培養而成,變廢為寶、健康環保,可以通過生物降解回歸大自然,具有優異的綠色低碳特征,與傳統石化原料相比更具碳優勢。“如與聚酯制成的T恤相比,聚乳酸纖維T恤生產過程可減少86%的碳排放。”段建國舉例,該物質具有親膚、抗螨、防霉、難燃等特質,被稱作穿在身上的“護膚品”,尤其是抗菌效果明顯,聚乳酸紗蓋絲面料對三大菌抗菌率超過99%。
相比于聚乳酸纖維短絲制品,聚乳酸纖維長絲產品更加耐磨,且不易脫絲,可廣泛應用于內衣、休閑運動服飾、床上用品及嬰童服飾等領域。“聚乳酸纖維既能與傳統天然的棉麻毛絲混紡制成性能互補的機織、針織面料,還可與其他化學纖維如氨綸、PTT等混紡制成織物,市場應用范圍廣闊。”段建國介紹說,“聚乳酸纖維長絲市場需求旺盛,我們近期收到的訂單明顯增多,生產車間忙而有序。”
聚乳酸纖維長絲十分考驗制作工藝。相比聚乳酸纖維短絲,聚乳酸纖維長絲在生產中更需注重對溫度和紡絲壓力的控制,溫控分度值更嚴格,關鍵點的溫控分度僅為0.2℃;紡絲壓力范圍控制在0.5Mp內,熔融后熔體的過濾精度須達25μm。“我們的單絲纖度最低能做到0.57dtex(75D/144f),全拉伸絲(FDY)斷裂強度達3.2cn/dtex、滌綸低彈絲(DTY)斷裂強度達2.5cn/dtex,斷裂伸長率達20%~25%,后染整色牢度達4.0級,居行業領先水平。”龍福環能副總經理王耀村介紹道。
面對魚龍混雜的聚乳酸纖維產品市場,龍福環能積極行動。“我們對原料采購、制絲過程、下游制作等,建立全生命周期追溯體系和認證標準,讓每一件聚乳酸產品都有獨一無二的‘身份證’。”段建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