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22時42分28秒,朝鮮國家航空航天技術總局在平安北道的西海衛星發射場使用“千里馬-1”型新型運載火箭,將“萬里鏡-1”號發射升空。發射后705秒,即22時54分13秒,“萬里鏡-1”號順利進入軌道。24日下午,朝鮮中央電視臺播放了火箭點火發射及一二級分離的視頻。
25日,朝鮮進一步宣布,“萬里鏡-1”號已拍下了韓國、美國夏威夷、關島等“目標地區”的影像。在衛星發射當天剛剛抵達韓國釜山軍港的美國海軍核動力航母“卡爾·文森”號“也被偵察衛星捕捉到”。兩天后,韓國國防部官員對媒體表示,韓國軍方研判朝鮮軍事偵察衛星“萬里鏡-1”號確實發射成功并入軌運行,但是否真的拍下衛星圖像“不好說”。
11月28日,朝鮮官方媒體報道稱,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正恩收到了偵察衛星拍攝的美國白宮、五角大樓和諾福克海軍基地美國航空母艦的照片。諾福克海軍基地是美國海軍設于弗吉尼亞州諾福克的一處軍港,也是世界最大的海軍基地。韓國首都首爾和美國軍事基地,還被稱為“主要目標區域”。
金正恩稱這次偵察衛星發射為“寶貴的勝利”。他同“敬愛的妻子和女兒”共同出席了在平壤木蘭館舉辦的慶祝晚宴,又同“心愛的女兒”親臨航空航天技術總局與有功人員合影。不過,常陪同金正恩觀摩洲際彈道導彈發射的妻子、女兒,此番并未出現在發射現場。金正恩在衛星發射后兩次前往觀看衛星圖像,也沒有“帶家屬”。
另一個細節是:11月22日以來的所有報道和評論中,朝鮮官方媒體僅將“萬里鏡-1”號稱為“偵察衛星”。今年5月、8月,朝鮮兩次在西海衛星發射場試射“萬里鏡-1”號失敗。朝鮮媒體兩次都發布了報道,將“萬里鏡-1”號稱為“軍事偵察衛星”。
一波三折
11月21日晚,“千里馬-1”型運載火箭矗立在西海衛星發射場的發射架上。燈光照在火箭身上,可以看到國家航空航天技術總局的蔚藍色標識和黑色的“千里馬”圖像。前者源于金正恩2013年親自指示成立的宇宙開發局標識,象征著朝鮮向宇宙“不斷發射衛星”。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表示,這個標識“和美國國家航天局(NASA)驚人地相似”。
對于千里馬標識,金正恩的解釋是:新型運載火箭印上在朝鮮革命史上“作為英勇開拓和飛躍發展的象征語、代名詞熠熠生輝的‘千里馬’名稱”,預示著“宇宙強國新時代騰空升起”。
在朝鮮媒體的報道中,為偵察衛星研發新型運載火箭的工作,在2016年就已對外披露。2022年2月和3月,朝鮮進行了兩次以“研發偵察衛星”為目的的中程彈道導彈發射試驗,韓美軍方認為這是對“千里馬-1”型新型運載火箭的初步測試。
經過至少7年的努力,今年5月31日,“萬里鏡-1”號首次試射,搭載衛星的“千里馬-1”型運載火箭在一級分離后,二級箭體點火失敗,墜入西海海域。8月24日,“萬里鏡-1”號第二次試射,問題還是出在“千里馬-1”型運載火箭:一級、二級火箭正常運行,但第三級火箭在飛行途中因故障爆炸,發射再次失敗。
朝中社透露,“千里馬-1”型火箭的問題主要是新型發動機系統可靠性和穩定性較差,以及所用推進劑的燃燒不穩定。今年10月,朝鮮向日本預告了第三次試射周期,但直到發射窗口期結束也沒有進行試射。11月初,韓國國防部長官申源湜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韓方認為朝鮮第三次試射推遲,主要還是在解決第三級火箭的問題。
自1998年以來,朝鮮共進行了9次衛星及衛星運載火箭發射試驗,算上這一次共3次將衛星送入軌道,歷次失敗的故障主要都發生在火箭分離階段。一般來說,具備洲際彈道導彈技術的國家,往往也擁有衛星運載火箭的研發能力,為何朝鮮的研發工作一波三折?
直到2016年上一輪衛星發射,朝鮮使用的都是“銀河”系列運載火箭。美國政府2012年發布的報告稱,這些“銀河”系列火箭的技術源自蘇聯制造的戰術彈道導彈,與朝鮮的洲際彈道導彈研發計劃并不重合。換言之,當朝鮮的導彈技術日新月異時,出于成本或其他原因,衛星運載火箭沿用的仍是上世紀80年代的技術。也正因此,韓美政府認為朝鮮過去并不重視太空計劃,只是將之作為“研發洲際彈道導彈的幌子”。
另一方面,衛星運載火箭和洲際彈道導彈在技術、部件、操作都有一定的共通性。2022年以來,負責洲際彈道導彈研發的朝鮮國防科學院,多次出現在“偵察衛星計劃”相關火箭試驗的報道中。去年2月,美國國防部研判朝鮮的兩次運載火箭試射后,認為其中采用了“火星炮-17”洲際彈道導彈的技術。
然而,運載火箭和導彈在關鍵技術特性上畢竟有所不同,前者的設計目標是通過多級分離,一次性將衛星送上太空軌道;后者的設計則是為了再入大氣層、打擊地面目標。一些分析認為,這一不同之處,可能正是朝鮮衛星運載火箭研發的“卡脖子”問題。
兩次發射失敗后,今年9月,朝鮮重組國家宇宙開發局為“國家航空航天技術總局”,將主管衛星研發、試射的機構上升到和導彈總局及軍兵種相同的地位,朝鮮軍事科學院院長張昌河出任國家航空航天技術總局首任局長。
張昌河是朝鮮洲際彈道導彈研發工作的主要負責人之一。最近兩年,朝鮮洲際彈道導彈研發取得明顯進展,不僅“火星炮-17”型導彈被韓美軍方評估為“確已形成戰斗力”,固體燃料火箭、新型導彈發射車的成功研發,也增強了朝鮮核力量的生存能力。
韓國政府則認為,朝鮮在短期內解決了“千里馬-1”型運載火箭的技術難題,并不是張昌河及朝鮮科學家們的功勞。韓國國防部長官申源湜稱,他認為俄羅斯“向朝鮮提供了諸多相關技術”,而朝鮮10月推遲試射衛星,就是為了等待相關技術指導到位。韓國統一部長官金暎浩本月也表達了相同的觀點。
今年9月,金正恩對俄羅斯進行歷史性訪問,和俄總統普京在俄羅斯東方衛星發射場見面并舉行會晤。俄羅斯媒體報道稱,金正恩對衛星及運載火箭相關技術“尤其感興趣”,普京也承諾將在太空技術上幫助朝鮮。不過,根據俄羅斯方面的消息,目前雙方尚未就航天技術合作的具體問題達成協議,深度合作尚未展開。
值得注意的是,據韓聯社報道,朝鮮11月21日向日本通報稱,將于11月22日至下月1日之間的窗口期發射衛星,“但當晚提前發射”。而就在衛星發射當天,朝鮮國家航空航天技術總局研究員李成進在朝中社發表了一篇題為《旨在先發制人打擊的太空軍事化活動無論如何也絕不能正當化》的評論文章。該評論針對的事件是:韓國國防部近日表示,計劃于11月30日在美國加州范登堡軍事基地發射韓國第一顆軍事偵察衛星。
近年來,朝韓雙方都在大力發展偵察衛星,試圖在軍事偵察領域形成軍事優勢。今年5月朝鮮首次發射“萬里鏡-1”號失敗后,韓國國情院就宣稱,韓國于5月25日成功發射自研火箭“世界號”,或許“刺激到朝鮮”,讓他們縮短了衛星發射準備周期。前述署名李成進的評論文章明確指出,在現代戰爭中,“偵察情報戰是準備戰爭的首要程序,也是決定戰爭勝敗的先決條件”。
按照韓國軍方的計劃,從今年11月到2025年,韓國將由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 X)幫助發射至少5顆軍事偵察衛星,形成對朝鮮軍事活動的縱深偵察能力。韓國自主研發的固體火箭助推器也準備在今年之內進行發射。
此外,根據美日韓三國領導人此前達成的協議,從今年12月開始,美日韓將共享朝鮮導彈發射等軍事情報。日本軍方亦將于2024年開始在五年內發射4顆軍事偵察衛星。李成進評論稱,這意味著“把傀儡加入美國的預警衛星系統”。
李成進寫道,美國“勾結走狗,在地區加快完善衛星監視體系的目的在于加強對地區國家的情報搜集能力,提高反導系統的有效性和可靠性”,目的是占據對朝鮮的“戰略優勢”,這一情況“迫使我國進一步加快軍事偵察衛星開發等自衛的外空開發工作”。
批量發射?
朝鮮衛星發射成功后,正在英國訪問的韓國總統尹錫悅11月21日召開國家安全保障會議常任委員會會議,決定暫停履行朝韓領導人2018年簽署的《九一九韓朝軍事協議》部分條款,恢復在韓朝邊境一帶的對朝監偵活動。
隨后,朝鮮國防省表示全面廢止《九一九韓朝軍事協議》,向軍事分界線一帶“前進部署更強大的兵力和新型軍事裝備”。韓國媒體27日報道稱,韓軍已發現朝鮮士兵在重建2018年撤除的距離非軍事區1公里以內的10座哨所。此外,2018年朝韓雙方同意在此前曾擦槍走火的西海海域岸炮和海軍艦炮上加裝蓋門并日常關閉。目前,韓軍偵測發現朝鮮相關軍事基地的岸炮蓋門正在“大量打開”。
分析認為,尹錫悅自2022年就任總統以來,逐步廢除前政府和朝鮮簽署的協議約束,就是韓國現政府的既定政策。所以,朝韓雙方在常規部隊方面的“升級”,并不會對半島局勢造成顯著影響。真正重要的是:在有關軍事偵察和威懾能力的關鍵“軍備競賽”中,朝鮮比韓國先發射偵察衛星,意味著朝鮮在這輪競爭中贏了嗎?
韓方給出了否定答案。今年5月朝鮮發射衛星失敗后,韓國軍方打撈到了“萬里鏡-1”號衛星部件殘骸。韓國國防部發言人全河奎11月27日表示,通過對殘骸的分析,韓方認為朝鮮衛星技術水平較低,難以在幾個月內取得突破性進展。
另有韓國軍方人士對韓聯社稱,雖然俄羅斯可能在運載火箭技術上幫助朝鮮,但考慮到軟件兼容性問題,朝鮮的衛星系統不太可能由俄方提供。他還說,通常情況下從衛星發射到拍攝圖像需要數月時間,所以對于朝鮮是否真的獲取了韓美軍事基地的衛星圖像“表示懷疑”。
2012年12月,朝鮮順利將“光明星3號”衛星送入近地軌道。美國知名朝鮮事務智庫史汀生中心研究員馬丁·威廉姆斯指出,考慮到這是“金正恩就任最高領導人后幾個月內實現的”,這“不僅是技術性的成功,更是革命性的成功”。但隨后,美國政府稱該衛星不能穩定觀測地表,也無法傳輸信息,成為“太空垃圾”。2015年,CNN記者訪問朝鮮時,朝鮮宇宙開發局科學家坦言,該衛星“存在通信和數據傳輸問題”。
通常而言,偵察衛星會在與赤道面夾角為90度的軌道上繞地球飛行,每完成一次軌道運行都會飛越南北兩極上空,故稱“極地軌道”。一次軌道運行的時間約為90分鐘。隨著地球不斷自轉,衛星每次飛行都會經過不同區域的上空,最終拍攝到整個地球。
考慮到太陽角度和陰影,每天的有效拍攝時長也有限制。總的來說,這是一個漫長的周期,所以有能力的國家往往會部署大量的偵察衛星。但這并不意味著一顆衛星不能在較短的運行周期內拍攝到朝鮮宣布已經獲取的畫面。衛星信息網站“Orbtrack”指出,“萬里鏡-1”號每天會經過朝鮮半島上空2~4次。
馬丁·威廉姆斯指出,真正值得注意的是,朝鮮的衛星技術在不被外界重視的數十年間取得了長足的進展。比如,1998年,朝鮮衛星還在采用電池供電;2009年,朝鮮研發出安裝在衛星上的太陽能板;現在,朝鮮衛星已經可以使用和其他國家衛星相似的折疊式太陽能板。
又比如,2016年時,美方分析認為朝鮮衛星的圖像系統分辨率很低,尚達不到10米級。但根據今年朝鮮媒體披露的畫面,威廉姆斯認為朝鮮偵察衛星的分辨率可能已經達到3米級的“中等水平”,只是和50厘米、30厘米級的高分辨率仍有差距。
可以確定的是,本次衛星試射成功,只是朝韓雙方密集發射偵察衛星的開端。今年4月18日,金正恩提出,朝鮮要在五年內“把大量偵察衛星”多角布置在太陽同步近地軌道上,形成自己的衛星情報網。
根據朝中社報道,在“萬里鏡-1”號試射成功后,國家航空航天技術總局第一時間提出了新計劃:在短期內追加發射幾顆偵察衛星,“繼續確保對南朝鮮地區和共和國武裝力量作戰關注地區的偵察能力”。該計劃將提請勞動黨八屆九中全會審議。
發于2023.12.4總第1119期《中國新聞周刊》雜志
雜志標題:朝鮮偵察衛星的“寶貴勝利
記者:曹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