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將在本周末主辦二十國集團峰會(G20峰會)。會議還沒召開,印度的國名倒成了個熱點新聞。
因為人們發現,在以印度總統名義向與會各國發出的G20峰會晚宴邀請函上,落款是“巴拉特總統”而不是“印度總統”(印度是議會制國家,總理掌握實權,但國家元首是總統)。也就是說,印度的國名在這里變成了“巴拉特”。
印度有媒體報道稱,其實不僅G20峰會的晚宴邀請函上,最近印度總理莫迪訪問印尼時,相關資料上寫的也不是印度總理,而是“巴拉特總理”。
“印度”和“巴拉特”有何區別?莫迪政府為什么要改稱國名?
相關資料顯示,“巴拉特”來源于古梵語,意思是“尋找光明/知識的人”,印度古代被稱為“巴拉特”(也譯為“婆羅多”),莫臥兒王朝(即蒙古人統治)時期被稱為“印度斯坦”,英國入侵殖民后被稱為印度。“印度”一詞,則是來源于古希臘語對南亞這片土地的稱呼。
《印度快報》網站6日的一篇報道稱,1948年印度制定憲法時,就對國名有了爭議。當時有人認為“印度”一詞有殖民意義,應該用回巴拉特。最后是兩個名字都用。憲法第一條就規定“印度,即巴拉特,應為聯邦制”。
也就是說印度和巴拉特都是這個國家的正式名稱,但是無論在國內還是國際,“印度”這個名字要比“巴拉特”用得廣泛得多。
莫迪為何要改稱國名?
首先,印度政府對此的回應是,他們并沒有改國名。《印度斯坦時報》網站6日報道稱,印度外交部部長蘇杰生說,“巴拉特這個名字,明明就寫在憲法中的,我請大家自己去讀一讀憲法。”不過他也表示,用巴拉特這個名字,就會有另一種感覺和含義。言下之意,這個名字更能反映印度文明,或者說巴拉特文明的偉大。
其實這也是莫迪改稱國名的重要原因。印度人民黨(該黨正式名稱是“巴拉特人民黨”)在莫迪的帶領下,民族主義色彩越來越濃。卡塔爾的“半島新聞網”報道,過去幾年,莫迪已經將新德里的幾個主要街道的名字,從“含有殖民主義色彩”的舊名改為帶有印度民族色彩的新名字。
這次在邀請函上用巴拉特替代印度后,有印度人民黨重量級人物在社交媒體上說,“這是給殖民主義的又一記重擊”。
而且有消息說,莫迪政府準備在9月18日開始的特別國會會議期間,推動通過法案,正式將國名定為“巴拉特”。
對莫迪政府和印度人民黨的這種做法,反對意見也不少。《印度快報》報道稱,有國會議員表示,印度是一個世俗的多民族的國家,“巴拉特”這個名字更多反映的是最大民族印度斯坦族的文化,如果用巴拉特取代印度,就會削弱印度多元和世俗的特點。
印度主要反對黨國大黨更有議員說,“印度”這個名字已經廣為流傳,有不可估量的品牌價值,很難想象,莫迪政府如此“愚蠢”,要浪費這個品牌價值。
反對派中還有人認為莫迪之所以要改稱國名,是因為前一陣20多個反對派組成一個聯盟,準備在明年大選中共同對付印度人民黨,這個聯盟的名字就叫“印度全國發展包容聯盟”,其英文名字的首字母縮寫是“INDIA”,正好就是“印度”這個詞,因此莫迪很忌諱,干脆改稱國名為巴拉特。
當然,這個只是反對黨的一種說法。莫迪改稱印度為巴拉特,根本原因還是他的民族主義情緒,而且要把這個情緒用到明年的選舉中。
對此,國大黨也有議員批評說,印度人民黨總是想轉移視線,希望民眾注意國名是“印度”還是“巴拉特”,而不管通貨膨脹、失業率、腐敗調查等等。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
責編 | 林麗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