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1歲的張女士從事海邊養殖行業,經常能接觸到各種海螺。6月4日早上,張女士從塘中撈起大量海螺,煮著吃了。“我之前也吃過幾顆,沒出什么事兒,所以這次就多撈了些。”張女士回憶道,因海螺味道鮮美,兩大捧海螺一會兒就被她一個人吃完了。沒想到,吃完1小時后她就出現惡心嘔吐的癥狀,并逐漸出現口部周圍以及舌部麻木,家里人見狀,急忙將她送至寧海縣第一醫院急診科。
得知張女士食用過自行撈捕的海螺,結合其癥狀考慮為中毒。急診科醫生立即啟動急診洗胃操作,以減少毒素吸收。在洗胃過程中,患者出現血氧飽和度急速下降,隨后還出現了心臟驟停。醫護人員趕緊進行搶救,最后經過約9分鐘的心肺復蘇她才恢復心跳,于是醫生把她轉入ICU進一步治療。
轉入ICU時,患者張女士雙側瞳孔散大固定,GCS昏迷評分僅為最低的3分,即對外界刺激完全無反應。醫院ICU團隊為張女士啟動了血液凈化治療,幫助她盡量排出身體里的毒素,并進行了抗氧化、保護臟器功能、亞低溫腦保護等綜合治療。
治療期間,根據患者家屬提供照片,醫生明確了張女士食用的是割香螺。“割香螺引起食物中毒的主要毒素是麻痹性貝類毒素,類似于河豚魚毒素,加熱、鹽腌、暴曬等加工方式均無法將毒性破壞分解,一顆小小的割香螺就可能致人于死地。”寧海縣第一醫院ICU陳啟江主任介紹,該毒素沒有特效解毒藥,中毒者主要呈神經性麻痹癥狀,死亡率較高。
患者家屬提供的割香螺照片。
經過數小時的搶救后,張女士的癥狀得到改善,在當天夜間9點鐘左右,患者能自主睜眼,但四肢仍不能動。晚上11點左右,患者終于恢復了自主意識,四肢也能運動了。目前張女士已經完全清醒,并撤除呼吸機,拔出了氣管插管,器官功能損害基本恢復,準備轉入普通病房。
據介紹,割香螺也叫織紋螺、海絲螺或白螺,這種螺本身沒毒,其毒素主要來自于生長環境。目前市場上是禁止售賣的,已有多起因售賣割香螺被判刑案例。但由于其味道鮮美,仍有不少市民鋌而走險。張女士由于是自家海塘里撈的,加上之前少量食用并未出事,所以心存僥幸。
陳啟江介紹,每年寧海縣都有因食用割香螺引發生命危險的患者。誤食割香螺中毒的患者,早期表現為口唇、舌、指尖發麻,眼瞼下垂,不久即可出現消化道癥狀,主要有胃部不適、惡心嘔吐、腹痛腹瀉、口渴、便血,進而出現肢端麻木、四肢無力或肌肉麻痹等神經系統癥狀。重癥者出現癱瘓、言語不清、聲嘶、紫紺、呼吸困難、神志不清、休克,最后因呼吸、循環衰竭而死亡。醫生提醒,一旦發生誤食,一定要及時就醫。越早治療,搶救成功率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