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被鳥鳴聲喚醒,83歲的郭長蕓老人撩起她那饒有童趣的蚊帳,準備起床。那是一套用白棉布手工縫制的、畫滿了各種圖案的蚊帳。湊到跟前仔細觀察,你一定會被這些有趣的小圖畫逗笑:啃食大白菜的“蟈蟈家族”,盯著水里的魚兒、隨時準備發起俯沖的水鳥,還有兩只正在搶食的大鵝……
這些美好有趣的圖畫正是眼前這位老人親手畫上去的。不止蚊帳,郭長蕓老人的家里,處處都留下了她可愛的畫作。從床鋪到茶盤蓋巾,從蒲扇到拐杖……充滿童真的圖畫將一個普通的農村宅院裝點得生動有趣。
畫是記憶中的農村生活
平陰縣東阿鎮王莊村,一棵大梧桐樹正盛開著淡紫色的花,特殊的香氣隨風彌漫了半個村莊。不遠處,正是郭長蕓的家。老人在這里居住了幾十年,白天在院子里喂雞、修剪花枝,晚上看著日落、點燈閱讀、聞著花香入眠。一年又一年,感受著寒來暑往、四季交替。
別人眼中再尋常不過的農村生活,卻如圖畫一般烙印在老人的心里。
“我畫的都是在農村才能看到的景兒,很多你們年輕人都沒見過。”郭長蕓老人笑著,展開了一沓被畫滿了的白棉布,要給我們講一講畫里的故事。
“我們年輕的時候,家里的活兒一年到頭干不完,就忙著種地、養孩子。”老人說,那個時代,吃的都是自己種的,穿的都是自家的棉花紡成線、再織成布做成的衣裳;晚上把孩子們都哄睡了,自己才有空紡線;“過麥”前要把布織完,農忙前再把幾個小孩的衣服做出來。一年到頭,各種活兒都是“見縫插針”似的,“一點閑工夫也沒有。”
在一塊棉布上,畫著4排4列共16幅小畫,內容正是郭長蕓記憶里的那段歲月。紡線、纏線,撿糞、犁地……老人畫筆下的“小人”,從事著最樸實的農活兒,畫風拙樸又生動有趣,看了讓人忍俊不禁。
“奶奶”畫畫 全家支持
“現在生活好了,可以買著吃、買著穿,時間也多了。”5年前,郭長蕓開始學畫畫,她想把自己記憶里的農村生活都畫下來。
起初,她偷偷用孫女的鉛筆和橡皮。沒有任何參照物,全憑腦子里的記憶。孫女扔掉不用的作業本、過期的掛歷,都被她撿了回來,在反面的空白處作畫。
后來,家人發現了,都給予她很大鼓勵。兒子買來畫紙和書籍,孫女帶回了一套精美的水彩顏料。郭長蕓的畫從黑白變成了彩色……
“你們年輕人都沒見過這個吧?這叫蚰子(蟈蟈)!它專挑大白菜啃!”老人的一幅畫里,幾只大小不一的蟈蟈,正在菜田里啃食著一棵大白菜。像這樣有趣的畫面,在這個家里到處都是。
“梅花和杏花都是水紅色的,調顏色時得多加水。”“畫鳥先畫嘴,畫人先畫頭……”如今,老人已經總結出了很多經驗。一家人經常圍坐在一起,“點評”老人最近的作品。那是老人最幸福的時刻。
心懷童真的“藝術家”
漸漸地,郭長蕓的畫從紙上蔓延到了家具、床品、坐墊等形形色色的生活用品上。她特別喜歡在白棉布上作畫,很多街坊鄰居跟她討要一兩件回去,做桌布、茶盤蓋巾,村里的小孩們都知道,這家住著一位會畫畫的“長蕓奶奶”。
一年又一年,老人畫里的內容也在不斷豐富。兒子的蔬菜大棚、家里養的大鵝、小院外春天剛剛盛開的花……老人的畫,是童真,也是如今的幸福生活。
人們常說,藝術創作要有靈性、有童心,才能生動、靈動,進而打動人心。國畫大師齊白石、豐子愷的作品中,都能找到這樣一種真實單純的趣味。在郭長蕓和她的畫里,我們同樣了感受到了這種純真。
一朵小花、一只小蟲,并不能代表什么,但這些畫面背后卻是一種記憶里的生活,一份難以割舍的情感。能將這些自然景物畫成畫,源于“長蕓奶奶”對幸福生活的感知力,以及始終懷有的一顆“童心”。從這個角度來看,她又何嘗不是一位生活“藝術家”呢?
原標題:與花香同眠,與四季同歌。83歲的她,將生活畫成了畫—— 會畫畫的“長蕓奶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