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創新生態
催生更多可轉化、可商業化的成果
衡量城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有許多維度,在王昌林看來,創新是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動力。王昌林認為,近些年成都的創新創業取得了很大的進步。“我和一些創業者交流,提及西部地區,他們都覺得成都是一個創新創業的高地。”

▲王昌林
創新創業離不開創新生態。“我們講生態,什么叫生態?可從四個維度觀察。”王昌林進一步闡述道,可從主體、結構、要素,數量這方面進行考量。
王昌林的看法是,在創新主體方面,一座城市需要培育引領性創意型的大企業,還需要高水平的科研機構、大學;在培育大企業同時,也要有鋪天蓋地的小企業,處理好大企業和中小企業的結構關系;還需要一定的體制機制以更好地布局創新要素。
“創新創業,創業就是創辦企業、形成產業,核心的標志就是新注冊多少企業,成長多少瞪羚企業和獨角獸企業以及IPO有多少等,創新就是新技術、新業態的發展,這個比重越高,創業的氛圍就越來越濃厚,深圳就是這樣,90%都是創業企業。”王昌林說,深圳的經驗值得成都關注。
創新生態的培育還和科技成果轉化密不可分。在王昌林看來,成都可推動轉化更多從0到1的成果,尤其是可轉化、可實現商業化價值的成果。
培育標志性鏈主企業
暢通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
實現高質量發展,離不開實體經濟的支撐。王昌林建議,成都應該提升制造業占比,特別是通過打出一套“組合拳”,培育更多企業尤其是鏈主企業。
如何“出招”?首先是降成本。“我們的產業轉移,分為成本指向型,市場指向型,還有資源指向型。”王昌林分析,應該注重為市場主體降成本,在此基礎上吸引產業轉移。
對于西部城市而言,市場主體落地和發展往往面臨人才缺乏,技術缺乏,資金缺乏等難題,而成都如何避免這樣的問題?加強高端人才的引進和培養至關重要。在資金助力企業發展方面,王昌林則建議,應該發展科技金融。“如何發展科技金融?這雖然是一個老問題,但是要尋找新辦法。”
實現高質量發展,在市場主體培育方面尤其離不開標志性鏈主企業。“沒有大的鏈主企業尤其是生態控制企業,就很難形成產業鏈條,百度系、新浪系,阿里系,是圍繞大樹長了很多鏈條和群落,對成都而言,未來還要大力培育標志性的鏈主企業。”在王昌林看來,一個城市得有一兩家自主培育的國際性跨國企業,還要培育更多平臺,推進產業鏈的融合。
除了注重企業培育外,還需要開放包容的城市營商環境,促進各種要素資源自由流動。“城市的產業生態要有活力,關鍵要有流動性、多樣性,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都要與外界開放交流,而成都有很好的條件,可打造內陸開放高地和中心城市。”王昌林說。
紅星新聞記者 葉燕 宋嘉問 攝影 王勤 編輯 柴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