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招股書中可以窺見,2022年是鍋圈食匯迸發的一年,其于這年扭虧轉盈,利潤2.41億元。招股書顯示,過去三年,鍋圈食匯總收益為29.65億元、39.58億元、71.74億元;毛利率也從2020年的11.1%增加至2022年的17.4%。
鍋圈食匯營收狂奔,離不開其背后的加盟店。據了解,鍋圈食品的收入主要來自兩塊,加盟商的服務費和產品銷售。前者包括兩萬元/年的綜合服務費以及兩萬元的保證金,后者則是鍋圈食匯將控股工廠的產品,賣給加盟店后獲取的差價。
招股書披露,鍋圈食匯絕大部分客戶均為加盟商。截至2022年12月31日,鍋圈食匯已在中國開店9221家,包括5家自營店及9216家加盟店。另從2020年1月1日開始的三年間,鍋圈食匯加盟店數量凈增長7775家,這意味著鍋圈食匯每天至少要開出7.1家門店。

然而,密集開店給鍋圈食匯帶來了可觀利潤的同時,大多小型加盟商的日子并不好過。此前有業內人士表示,北京的70多家門店,真正能賺錢的可能不到20家;武漢市一家鍋圈食匯加盟店的店員于涂(化名)更是直言:開店就要做好虧損的準備,真正賺錢的都是有好幾家店的大老板。
九派財經搜索粗略發現,武漢市區內,鍋圈食匯門店共有164家,店與店的間隔大多在3公里左右,與外賣配送范圍相當。于涂告訴九派財經,近半年,周圍新開了3家鍋圈食匯,其所在店鋪的銷量明顯下滑了。
“原本這一塊就我們一家,顧客都從我們店點外賣,開了新店之后,他們就從更近的門店買了。”于涂進一步解釋道,加盟店都大同小異,不具備獨特性,顧客會更愿意選擇距離更近、配送費更低的門店購買食材。而對于門店來說,附近每新開一家門店,老門店的訂單量勢必會損失。
一位北京的鍋圈食匯加盟商在接受時代財經采訪時同樣表示,品牌方違規開店讓他這個本就羸弱的門店更難實現盈利,因為在雙方此前簽訂的協議中,鍋圈食匯對加盟商承諾,門店周圍的1.5公里不會開設其他門店。互聯網上,不少加盟商都在指責鍋圈,“只管門店數量,從不考慮加盟商的利益”。
此外,隨著12月疫情管控措施放開后,火鍋消費回歸常態化,大家更愿意前往門店聚會,這導致主打“在家打火鍋”的鍋圈食匯門店銷量進一步下滑。于涂告訴九派財經記者,其所在的門店開業剛滿一年,去年10月和11月的“旺季”過后,幾乎每個月都處于虧損或薄利狀態,店長夫妻無法承擔風險,現在雙雙外出打工。

訂單雖少,店內的支出卻不能停。大量的冷凍、冷藏食材需要存放,每個月的電費高達七、八千元;總部對食材存放時間要求嚴格,門店督導定期檢查,發現臨期就會要求門店處理,造成的損耗門店自行承擔——鍋圈食匯在招股書中提到,他們通常要求加盟商在交付產品前提前付款。
于涂告訴九派財經記者,為了縮減成本,門店只聘用了她一個店員,月薪六千元,每天“朝九晚九”。九派財經記者走訪時,于涂正在店內獨自備菜。她介紹稱,除了丸子、蝦滑、面條等食材是從總部進貨的包裝產品外,火鍋最常用的各類肉卷需要她使用機器二次加工并包裝,總部只配送冷凍肉塊。另外,菌菇和蔬菜為加盟店自采品類,于涂通常在線上購買,而后摘凈裝盒。
除了備菜,于涂的日常工作還包括導購和收銀。她提到,由于前幾個月的月銷售額不到7萬,她的到手工資剛過五千元。“看著老板一直在虧,也不好意思問他要。”面對當下情況,于涂稱,加盟店只有開設多家門店,薄利多銷,才能從中掙到錢。
可這并不能阻止鍋圈食匯加盟模式存在的顯性問題。雖然鍋圈食匯招股書顯示,其對加盟商強有力的持續支持使得2022年的閉店率低至3.0%,但在兩年前,這一數據則不到1%。
九派財經見習記者 黃依婷 編輯 郭梓昊 【來源:九派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