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王雋杰
“給每個逝去的人留一條微博,給每個逝去的人一個紀念之地。”這是微博賬號“逝者如斯夫dead”運營者們想要實現的愿景。創立12年,發布超過5800條微博,經手三代運營者,“逝者如斯夫dead”的主題是死亡和思念。
點開“逝者如斯夫dead”的主頁,那些逝去的人中有父親、女兒、愛人、朋友,他們或死于疾病,或死于意外,他們的故事留存于網絡上,接受親朋好友的緬懷以及陌生人的悼念。
不覺間,清明又至。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采訪了多位“逝者如斯夫dead”的運營者、關注者以及研究生死學的高校教授,聽聽他們如何看待網絡時代的線上紀念,又如何理解死亡。
為每個平凡人網上立碑
今年2月7日,素妍的母親去世了。這場意外來得如此之快,從母親發病呼吸困難到在ICU病房去世,前后不過兩天時間,“太快了,真的太快了,人一倒下瞬間就沒了。”
43歲的素妍在武漢一所老年大學當手工課老師,這是她第一次經歷至親離去。突然的刺激,幾乎擊潰了素妍。在母親剛去世的頭一個月里,她幾乎每天都會哭,吃不下飯,一下子瘦了8斤。
一個月過后,素妍以為自己走出來的時候,才發現更大的悲傷在等待著自己。母親剛去世時,素妍要料理后事、安頓家人,忙碌得沒有時間感傷。在一切事務處理完畢后,失去親人的痛苦開始占據空虛的時間。“有一天送完孩子上學,一個人回家,看到母親生前的物品,越想越傷心,癱倒在床上,渾身沒有一點力氣。”那時素妍在想,要是沒有孩子需要照顧,真不如跟媽媽一起走了。
為了排遣內心郁積的悲痛,素妍在互聯網上搜索“媽媽去世”等關鍵詞,希望能從別人的經歷中獲得力量。很快,她發現了一個名為“逝者如斯夫dead”的微博賬號。在這里,有各種各樣的逝者故事,當然也不乏與母親相關的。
看到網友們分享的故事,素妍感嘆生命無常,心里也多少得到了一些安撫,“原來有很多人和自己一樣,正在經歷失去親人的悲傷。”3月27日,在一條紀念母親的微博下,素妍留了言:“我也想我的媽媽,一個月前離開我,那個最愛我、愛我超過她自己的媽媽!”這句話打完之后,她感覺到心頭壓著的巨石微微松動了些。
“逝者如斯夫dead”早在2011年7月3日開通,距今發布近5900條微博。博主會根據網友投稿或公開資料整理,記錄一個個逝者故事,再將一篇篇“訃聞”發布在互聯網上。
“逝者如斯夫dead”的關注列表里幾乎都是故去之人,大部分賬號自被關注的那刻起,永遠不會再更新。他們當中有警察、歌手、大學教授、游戲主播,還有許多沒什么特殊身份的普通人。
2019年,曾有網友向時任“逝者如斯夫dead”的運營者李冰提問:“您為何要做這個?”“為每個平凡人立碑。”李冰答道。
“網絡入殮師”已傳承三代
“逝者如斯夫dead”的創始人名為林東平,2011年7月3日,一位互聯網知名人士的死亡觸動了還在IT行業工作的他。當天他發布了“逝者如斯夫dead”的第一條微博,“@吳征原鳳凰網副總編輯、現百事通運營官,昨天突發心臟病去世,享年39歲。”
在創立之初,林東平并無太多人文關懷方面的想法,只是出于互聯網產品設計思維,嘗試關注“死亡”這個新的細分領域。早期,他發布的內容多是公眾人物,且內容簡短,只有寥寥數語。
真正讓林東平開始對“逝者如斯夫dead”投注個人情感的,是一個長春男孩的死。那是在2012年2月,這個男孩一直在網絡求助,稱自己得了急性肺炎,急需3萬元治療,希望有好心人幫忙,可沒有多少人關注他。不久后,林東平得知了他去世的消息。
2012年2月27日,林東平為這個男孩寫了條微博,“@XXX,2012-02-20去世。終年25歲。急性肺炎。這是一位在微博上很孤獨的網友,2月10日從凌晨起,他絕望地發出十數條微博求助。無奈到去世為止,也只有最高為2的轉發量。我點了關注,成為他第26位粉絲。”
此后,林東平開始關注逝者生前的故事,他會把逝者的微博從頭到尾翻看一遍再動筆寫“訃聞”,有時會添加幾句自己的感慨。在林東平的運營下,“逝者如斯夫dead”逐漸積累了數萬粉絲,也開始有逝者親友主動投稿。
2017年,林東平忙于其他工作,將賬號交給武漢的一個團隊托管,新接手的負責人李冰希望“逝者如斯夫dead”能發揮更大的作用。他曾說:對許多人來說,人生真的是來受難的,我們想通過一些努力,在他們渡難的時候能幫他們一把。
李冰接手后,依舊會每天發布逝者信息。他還開設了一個名為“戰勝抑郁癥”的新話題,希望能通過科普相關知識幫助抑郁癥病人。
到了2020年夏天,“逝者如斯夫dead”迎來了第三位運營者——當時仍在華中科技大學讀研的吳孜彧,她繼續記錄著鮮活生命的逝去。目前,吳孜彧每天會處理上百條私信,“除了一些邏輯混亂表述不清的,只要是用戶真情實感的投稿,我們基本都會發布。”她說。
“死亡不是生命的終點,遺忘才是。”吳孜彧覺得自己工作的意義和電影《尋夢環游記》表達的主旨是一樣的。“逝者如斯夫dead”正是為逝者的家屬提供一個安放回憶的場所。
可為逝者線上創建“星星”
在打理“逝者如斯夫dead”之外,吳孜彧還負責運營一個名為“思念星空”的線上紀念小程序,在這個虛擬空間中,人們可以為逝去的親人、朋友創建一顆獨屬于他(她)的“星星”,向逝者告別、傾訴。
這個小程序最早由李冰打造,他覺得微博投稿這種方式也許不足以寄托對逝者的懷念,便推出了一個功能更齊備的“虛擬公墓”。“思念星空”在設計之初就有別于基調灰暗的線上紀念網站,橙黃色的主色調讓人內心平靜,用戶可以在這里發布圖文,也可以給別人留言,相互安慰。
2020年夏,此前由于運營不善被擱置的“思念星空”也被移交到吳孜彧手中,她十分上心這個“很有意義”的項目,更新產品界面,完善各類服務。在2021年底,推出全新升級的“思念星空”,如今已吸引了數萬人在此寄托相思。
今年28歲的朱婕是“思念星空”的“重度”用戶,她在每晚睡覺前,都會在這里跟去年7月離世的爺爺“說說話”,為爺爺點根蠟燭,送朵花。“今天吃到什么美食、工作中有什么煩心事”,她都會在爺爺的“星球”上向他傾訴,“每次我在這里打字,總感覺爺爺真的聽到了,似乎他從來沒有離開過一樣。”
朱婕沒有告訴其他家人她會在線上紀念爺爺,這是獨屬于她和爺爺的空間。朱婕覺得跟爺爺“對話”可以給她力量,幫助她走出悲傷,重新走入生活。
不過,像朱婕這樣的用戶并不多。吳孜彧稱,“思念星空”中有幾萬個為逝者創建的星球,70%的用戶會慢慢減少使用頻率,就像在現實中的墓園一樣,只有在重大的節日會上線看望、祭拜。
對于“思念星空”的未來發展,吳孜彧考慮過引進更多的新技術,比如 ChatGPT、VR等,讓用戶在更擬真的環境中與逝者“交流”。吳孜彧常常會被人性的美好感動,有些用戶剛剛失去親人,正處于悲痛之中,看到其他人發布的紀念內容,還會留言“你一定要加油、堅持”。每每此時,吳孜彧會感覺到自己工作的意義所在。
朱婕最后一次看望爺爺,是在他去世的一周前,她帶去的那包餅干,爺爺很喜歡吃。朱婕回去后,特地買了很多餅干留給爺爺,結果還沒送過去,爺爺就去世了。每次想到爺爺,她總是充滿了遺憾,“我總覺得之前對爺爺不夠好,我應該更關注他的。”
在采訪中,當記者問及“逝者如斯夫dead”或“思念星空”的意義時,幾乎每個采訪對象的答案里都包括有這條:“提醒我更多關注身邊的人”。(文中素妍、李冰、朱婕均為化名)
學者聲音:
“網絡公墓”切合新時代需要
作為最早在國內高校開設《生死學》課程的教授,廣州大學教授胡宜安認為,“逝者如斯夫dead”這種賬號是一種非常好的死亡教育方式,人們感受到人生無常,自然會更珍惜當下。
胡宜安說,“網絡公墓”這一形式正好切合了新時代的需要。人們失去所愛之人后,內心積壓的情緒總要有一個出口發泄出來。在傳統社會,人們會與家人一起通過祭祀、上墳等方式抒發情緒,但隨著社會發展和人口流動,越來越多的人遠離親人與故土在外地謀生,“網絡公墓”這一超越時空的平臺就起到了替代性的作用。
不過,胡宜安認為網絡祭祀畢竟是在虛擬空間發生,人們可以在忌日、清明等特定的時間節點祭拜,最好不要沉湎其中,影響日常生活。網絡祭祀有其便利所在,線下祭拜也有不可替代的獨特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