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歷史的軌跡總是連接著未來的方向。當歷史的時光坐標往前推移,把歲月時鐘回撥到1993年1月8日,經國務院批準,撤銷太倉縣,設立太倉市,這是太倉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要一刻。這座千百年來以“魚米之鄉”著稱的江南小城,就此翻開新的一頁。
同年,乘著“南方談話”的東風和浦東開發開放的春潮,一群懷揣夢想的太倉人,在婁東的荒野阡陌中,鏟起了奠基起步的第一鍬土,點燃了創業者們締造一個開發區的熱血激情。自此,一粒創新“種子”在太倉試種,一擎“火炬”在這里熊熊燃燒,由此拉開了艱苦創業、開拓奮進的序幕。
也正是在這一年,克恩-里伯斯公司總裁斯坦姆博士試探性地投了50萬馬克“試水”,第一家德資企業——彈簧制造商克恩-里伯斯公司落戶太倉。如果說,克恩-里伯斯選擇太倉是投石問路的一種探索,那全球第8家、中國第3家德國中心落戶太倉,則直接證明了太倉“德企之鄉”的魅力。對克恩-里伯斯來說,卻不曾想到,自己會成為一個時代的揭幕者。從此,一顆希望的種子在婁東種下,逐漸破土而生,并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孕育發芽、茁壯成長。
(二)哲人說,歷史中有屬于未來的東西,找到了,思想就永恒。30年風雷激蕩的撤縣建市,30載波瀾壯闊的對德合作,從這段歷史里,我們將觸摸到怎樣的永恒?
回溯這段歷史,點點滴滴的變化之中,都洋溢著無數人的精彩和感動,更離不開無數人的創新和實干。一代代太倉人用熱火朝天的干勁和艱苦卓絕的拓荒牛精神,書寫了中德合作的璀璨一頁。和合共生,同向而行,在與時俱進中標注了對德合作的太倉典范。
一路走來,踏石留印。這不僅是太倉對德合作30年砥礪奮進的寫照,也是太倉高新區30年探索前行的縮影。30年前高新區還是荒蕪一片,如今這里已是德企滿園,化繭成蝶,成為項目建設主戰場、高質量發展排頭兵。歷史的發展從來不是一條直線。30年對德合作成就矚目,也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但太倉對對德合作的戰略始終如一。正因為此,對于太倉而言,“要不要對德合作”的提問,才會得到不容置疑的回答,才會成為30年不變的呼聲。三年的疫情阻隔不了德資持續看好、長期扎根太倉的信心,也阻斷不了太倉30年堅持對德合作、久久為功的恒心。如果我們善于從歷史的遭遇中汲取智慧,于持續30年的變局中探尋那些隱藏在表象下面的變革力量,在更大的視野里認識總結,學習并繼承開拓者的勇氣,那么我們對當下對德合作的一些問題就不會感到突兀和茫然,在通往中國式現代化太倉圖景的道路上,也會有更大的信心和力量。
(三)“典范”是優中選優,更具引領性、示范性和標桿性。“典范”追求的是更高水平的合作共贏、更高質量的綠色發展,太倉中德合作的典范體現在經濟、文化、生態、治理、城市等諸多方面,是一種全方位、高水平、整體性的典范。
德國有句諺語:“山和山不相遇,人和人會相逢。”“中國市場”為“德國技術”帶來機遇,“德國質量”助推“中國速度”實現飛躍,正在成長的“中國制造”與成熟可靠的“德國制造”珠聯璧合,無疑將極大促進中德經濟社會發展,中德合作不僅成為中國改革開放中互利共贏的典范,還成為新興國家與發達國家合作的典范。
太倉與德國有著相似的制造基因,人文相親又讓深化合作有了更強粘合度。在城市競爭重歸產業主賽道的今天,專注于制造、秉持細致精巧的匠心,是德國與太倉的默契所在。當婁江遇見萊茵河,從第一家德企落戶太倉,至今太倉與德國牽手已有30年,太倉被商務部和德國經濟部聯合授予中國唯一一個“中德企業合作基地”、被工信部授予全國首個“中德中小企業合作示范區”,入選第三輪中歐區域政策合作中方案例,第一個建在縣級市的“德國中心”落戶太倉,建成全國第一個中德知識產權保護基地等20多項對德合作的全國第一和唯一。太倉中德合作被寫進《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被科技部作為“中德科技創新的典范代表”列入《科技創新共塑未來·德國戰略》。2021年3月,省商務廳、發改委、科技廳、自然資源廳等部門發布《關于支持太倉進一步深化對德經貿合作打造中德中小企業合作示范區的意見》。這個重磅文件明確了太倉對德合作在全省對外開放中的地位,填補了30年省級政策支持的空白,讓太倉對德合作翻開新篇章,有了十足的底氣。
30年春風化雨,30年春華秋實。德企“緣定”太倉,面對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挑戰,德企用實打實的投資投下對太倉的信任票。德國前駐華大使史明德曾感慨:“太倉在德國的知名度,比在中國大多了。”30年來,太倉對德合作奮楫揚帆、破浪前行、行穩致遠,一路披荊斬棘、探索前行,成為中德合作的一個實踐范例、高質量發展的一個精彩樣本。
30年披荊斬棘,30載雨雪風。太倉成為世界第二大和第四大經濟體產經合作的縮影,樹立了中德雙邊務實合作的典范。太倉對德合作的成功實踐表明:太倉對德合作30年的歷程,走的是一條敢闖敢試、開放合作、創新精進、高質特色之路,為全國其他地區中小企業加快實現向創新驅動轉型和深化職業教育體制改革提供了借鑒經驗,提供了中小企業合作、產教深度融合、產業協同創新、城市合作交流的示范樣本。
(四)三十年來,太倉對德合作于險阻處開路、在跌宕里壯大。1993-2023,歷史將怎樣審視這波瀾壯闊的30年?探究歷史,對德合作靠什么成就典范榮光,靠什么標注“中國德企之鄉”?
該用什么樣的語言描述這30年?有人說,這是一個飛速發展、翻天覆地的時代;有人說,這是一個充滿激情與夢想的時代;也有人說,這是一個變革與重構交織、海水與火焰交融的時代。回首30年,這是一段艱苦拼搏、迎難而上的奮斗史,也是一段敢為人先、迭代超越的創業史,更是一段對標競進、追趕跨越的發展史。
太倉30年來的對德合作,與許多城市選擇的“自上而下”項目帶動模式有所不同,“源自民間、自下而上、市場主導、創新為核、產教融合、反哺民企”則是太倉獨特的對德合作模式。優越的地理位置和開放的營商環境讓太倉在德國的名氣越來越響,吸引德企紛至沓來,不僅有許多大型德資企業在太設立生產和服務部門,也吸引了更多中小規模項目在太落戶。太倉人將這種發展模式通俗地描述為“把德資企業養大”,許多德資企業剛落戶太倉時往往只是個小團隊,然后慢慢擴大規模。德企的發展也帶動了當地民營企業轉型升級,形成了中德企業共生共融、互利共贏的發展格局。如今95%以上的“規上”德企進行了本土化研發及創新成果的本地化應用,全市600余家本土企業與德企在產業配套、技術研發、智能制造等方面實現深度合作。太倉的對德合作受到中德兩國政府部門的重視,越來越成為中德兩國交往中的會談話題和關鍵詞,納入兩國戰略合作框架。太倉在全國率先引入德國“雙元制”教育模式,打通國際職業資格與國內職稱比照認定通道,落戶全國首家AHK學院,構建覆蓋“中專、大專、本科、研究生”的技術人才培養體系,成為國內最大的“德國職業資格”考試和培訓基地。從引進“德國模式”到制定“中國標準”,太倉將雙元制教育建設成為“技能人才的供給倉”和“創新人才的儲備倉”,訓練有素的技術工人對德企更為難得,他們讓德企在太倉投資設廠有了底氣。太倉已經建成了充滿德式元素的綠色人文環境,現代田園城市的風貌讓德國人把太倉當成自己的第二故鄉。德國企業嚴謹守信、精益求精的企業文化,與太倉“精致、和諧、務實、創新”的城市精神相得益彰,太倉的營商環境和德國比較契合,太倉人不急不躁的性格特點和德國人也很相似,太倉在細水長流中,與德企慢慢建立信任,讓德國人喜歡上太倉,推動太倉成為中國德企投資最密集、發展最好的地區之一。
(五)盡管每一段歷史都有它不可復制的獨特性,可是,1993年—2023年的太倉,卻是極富典范色彩的一個歷史段落。太倉在30年對德合作歷程中創造的典范,足以讓經濟學家著迷。解析這一典范的根源,不僅是專家研究的學術范疇,更是我們走向未來的現實需要。
時間丈量著發展的進度,也標出了攀登的高度。30年砥礪求進,德資企業數量上實現了從零到470多家的發展突破。30年篳路藍縷,德資企業結構上實現了從生產制造業拓展到生產服務業的發展跨越,德企在太倉的布局已經由制造基地向研發中心、銷售中心和區域總部升級。合作領域涉及新能源汽車、智能制造、工業互聯網、航空航天、生物醫藥、3D打印、數字化教育等。30年篤行不怠,對德合作領域上實現了從經貿科技到產業創新、職業教育、文體交流、城市合作等多個領域的拓展深化。30年波瀾壯闊,對德合作地域上實現了從巴伐利亞、巴符州等11州到北德五州的合作全覆蓋。從最具德國特色的“雙元制”職業教育,到每年舉辦的中德乒乓球賽、足球賽和中德創業大賽;從充滿異域風情的德國“啤酒節”、中國德商會“商會之夜”,到把婁東畫派、江南絲竹等太倉非遺文化帶到德國柏林、法蘭克福、慕尼黑等地的“太倉日”活動;從德國酒吧、面包房到有中德友好幼兒園、拜仁慕尼黑太倉足球學校;從羅騰堡德國風情街到中德創新城,太倉通過“繡花”功夫,打造營造出滿足德企發展需要的“德國生態”。30年來,務實創新、奮發圖強的太倉人,以精衛填海之志,以夸父追日之勇,以創新引領之筆,筑就卓越典范之路,譜寫了一曲曲對德合作的錦繡華章。
策馬度關山,歷盡艱辛成此景。回首30年發展征程,太倉對德合作歷經三次創業,經歷了起步初創、快速成長、轉型創新三個時期,譜寫了輝煌的發展史。
1993年—2002年,拓荒熱土,破冰啟航。太倉是改革開放的探索者。太倉這片熱土,充滿了樸素而蓬勃的希望,隨著第一家德資企業克恩-里伯斯公司落戶太倉,對德合作完成了重要開端。為了讓更多的德企了解中國,走進太倉,斯坦姆博士引薦了一大批德國朋友到太倉投資興業,他們的到來消融著留存在中德兩國人民在最初交往合作中存在的遲疑和偏見。1995年9月德國依納軸承(中國)有限公司(后來的舍弗勒)在太倉領到了其在中國的第一張營業執照。作為第一任總經理的榮譽市民克羅斯特,穿梭在中德之間,當好徳企的“招商紅娘”和“民間大使”。這十年,德資企業投資都較小,多少還有點偶然性,大多采用廠房租賃,具有試探性投資的特征。但以斯坦姆博士和克羅斯特先生為代表的一批“家在太倉”的德國朋友書寫了獨特的中德故事,至此,太倉對德合作從“江南水鄉”邁向“德企之鄉”。
2002年—2012年,蓄力勃發,開拓續航。太倉是科學發展的踐行者。時間的長河奔騰不息,奮斗拼搏的步履不止。隨著德資企業的不斷進入投產,太倉利用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后形成的外商投資高潮,開始主動以德資企業為引資重點,德資企業的集聚投資和順利發展獲得了中德雙方各級政府的支持重視,太倉充分利用中德企業合作基地品牌優勢,很快克服了金融危機造成的影響,太倉已經成為德國中小企業在中國的重要聚集地。德資在太倉的生長發展由“偶然”成為了必然。這是嬗變的十年,為太倉對德合作的加速崛起、典范塑造奠定堅實基礎,這十年,太倉對德合作從走進德國”邁向“德中同行”。可以說,太倉的對德合作已進入了一個多領域拓展的快速迸發時期。
2012年至今- 長風破浪,揚帆遠航。太倉是高質量發展的引領者。2012年我國進入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歷史的巧合總是在不經意間碰撞,這一年恰逢中德建交40周年,太倉被工信部批準為中國首個中德中小企業合作示范區,其意義在于把德國中小企業的成功經驗復制到太倉。不求最大,但求最好,先做精再做大,這是太倉德企的特點,耐得住寂寞的太倉終于在今天成為中德合作的典范。2016年6月,全球第8家、中國繼北京、上海后的第3個德國中心落戶太倉,其意義超越了地方層面,不單單是服務于德企之鄉的現實需要,更彰顯了德企對在華發展的信心,更重要的是太倉服務已被德國人稱之為難以替代的創新優勢,標志著太倉對德合作邁上了新臺階。2012年以來的這十年,太倉對德合作迎來新時代,進入創新期,從“共塑創新”邁向“共贏未來”,共享“一帶一路”的新機遇,闊步“典”亮新征程,太倉中德合作一步步成為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引擎和亮麗名片。
(六)而立正青春,更向潮頭立。30年,對于中德合作典范的太倉而言,是一本厚重的書。書的封面由一代代太倉人繪制,書的內容由這片熱土上的每一個人書寫,書的厚度則由發展的熱度、創新的濃度、城市的溫度決定。
依托“奮斗”作為底色,30年來太倉對德合作始終在創新上做文章,用一系列的創新速度、創新元素、創新力量,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典范,鐫刻了30年對德合作史中濃墨重彩的一筆。
30年篳路藍縷,30年櫛風沐雨。高新區因改革而生、由創新而強,“高”和“新”,是高新區的靈魂,自誕生之日起,作為對德合作主戰場的高新區而言,始終傳承著創新創造“基因”,以產業合作為基礎、以職業教育為支撐、以文體交流為媒介、以科技創新為動力,形成了全方位對德合作的獨特模式。30年來,太倉人敢闖敢試、勇于探索,堅決破除各領域、深層次障礙,始終堅持“項目為王”的理念,把項目建設作為一切工作的主基調,緊盯歐美企業,把對德合作作為產業發展重點方向,圍繞產業圖譜,深入對接德國工業“4.0”,積極引入德國創新要素,全面拓展與德國知名高校、科研院所、跨國公司等合作,建成投用中德智能制造聯合創新中心、弗勞恩霍夫硅酸鹽研究所太倉國際技術研發轉移中心、中德創新園等一批創新載體,探索“飛地經濟”模式,在北京、深圳、上海布局飛地創新中心,建設太倉(斯圖加特)海外離岸孵化創新中心、太倉—柏林雙向創新中心等。30年來,太倉對德合作致力于產業集聚、創新驅動,如今實現了新舊動能轉換,高質量發展樂章早已被奏響,形成了以新能源汽車、航空航天、工業母機為核心的產業創新集群,一座產城融合、綠色智慧、和諧善治的未來之城必將在江海交匯的婁東大地璀璨奪目!
(七)數據是最鮮活的現實明證,榮譽是最生動的實踐寫照。一個個變化的數字,展示著對德合作發展的速度;一個個閃光的榮譽,標記著對德合作奮力攀升的高度。“物有甘苦,嘗之者識;道有夷險,履之者知。”當下,我們更需剖析隱于數據榮譽背后的邏輯。
從1993年第一家德資企業來到太倉,到2008年100家德企的集聚,經歷了15年,從2008年到2013年,第二個100家德企落戶,用了5年,從2013年到2018年,第三個100家德企落戶,同樣用了5年,從2018年到2021年,第四個100家德企落戶,僅用了3年。目前,太倉德企總數突破470家,德企投資總額近60億美元,年工業產值超600億元,“隱形冠軍”德企達50家,制造業德企數量占全國比例超10%,暗藏在這一組組極具說服力的數字下的,是太倉對德合作的新氣象、新面貌急欲破繭之勢。
這是一條敢闖敢試之路。太倉人始終堅持思想大解放,用新思想定向領航、向新思想尋策問道,敢想敢干、敢破敢立,項目立區、產業強區,狠抓創新驅動、改革推動,高新區已成為全市產業發展主陣地、對外開放的主窗口、項目建設的主力軍。
這是一條創新精進之路。太倉人以速度與激情繪就對德合作,堅持與時間賽跑,以實干開路。在最初的燃情歲月里,以招商引資為筆,以產業創新為墨,真實地描繪對德合作前進的軌跡,懷揣著徳企之鄉的夢想,“一張藍圖繪到底”。在30年這個恢宏巨大的時間軸里,不斷經歷著對德合作從藍圖與現實、問題與辦法的精彩較量,成就了一段“中德合作首看太倉,合作典范必看高新”的佳話。
這是一條開放共贏之路。營商環境“軟實力”挺起了發展“硬脊梁”,太倉制定對德企合作產業發展、推進總部經濟加快發展等專項政策,設立對德合作產業發展專項資金、中德青年創新創業專項基金等,推出“德企服務專窗”等改革舉措,創新推出土地出讓“雙信三即”等做法,全力為德企營造“最舒心”的發展環境。30年為合作注腳,為共贏點贊。奏響合作之聲,凝聚眾行之志,攜手30年的開放合作,跨越山海的友好之約,這是孕育希望、走向未來30年最為成功和最具活力的典范。
(八)所有的成功,都源于一個堅定的開始;所有的榮光,都誕生于接續的奮斗之中。
30年,足以讓窖藏新酒變成陳年佳釀,足以讓啼哭嬰兒成為穩重青年。對于太倉對德合作而言,30年,足以脫胎換骨,成就典范。30年的務實奮進,為對德合作奠定了堅實基礎;30年的砥礪前行,為對德合作開創未來凝聚了磅礴力量。
每一張照片都書寫一個故事,每一幀畫面都記錄一段歷史。在中德合作展示館里,有一些老照片,“儲存了”時光,有一些新照片,“驚艷了”世人,但它們都在見證,這里如何不忘初心、從“芯”出發、“典”亮新程!
回望30年,留在記憶里的,不只是節節攀升的德企數字,恢宏壯觀的對德合作篇章,更有一個個寫滿希望夢想、飽含時代溫度的中德合作太倉故事。
(九)歷史是現在與過去之間永無止境的問答交流。人們只有借助過去才能理解現在,也只有借助現在才能瞭望未來。歷史,也總是在一些特殊年份給人們以汲取智慧、繼續前行的力量。
歷史的長河有時迂回曲折,有時一瀉千里,這其中有歷史的契機,也有人的主觀努力。回望30年對德合作,我們遇到了風險與挑戰,正是因為堅定不移地推進對德合作,才使我們有底氣有實力斬關奪隘,一路向前,成就典范。今天,困難與挑戰仍在,信心與勇氣依舊。不為任何風險所懼,不為任何干擾所惑,我們的對德合作必將打開一片新的天地。
在中國文化中,30是個特殊的年輪。歷史的契機又一次等待我們把握。撫今追昔,意在登高望遠;知往鑒今,志在開辟未來。心有所向,路必不遠。風物長宜放眼量,三十而立從頭越。全市上下正全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太倉新實踐,聚力建設婁江新城,打造國家級對德合作平臺,爭創國家級高新區,全面打響“對德合作看太倉”品牌,“徳企之鄉”必定會續寫對德合作更多的“成功故事”。(作者張忠系中共太倉市委宣傳部副部長,融媒體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