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日晚,中國沙特伊朗三方發表的一項聯合聲明,引發全球媒體關注。中東兩個主要大國沙特伊朗在兩個月內將互開大使館,恢復外交關系。這項聲明有一個細節:發表地在北京,也就是說兩國是在中方的積極斡旋之下達成和解,中方在其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消息一出,世界網友一片掌聲:干得漂亮,大國擔當。
不動聲色背后是沉穩務實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國際戰略研究所副所長蘇曉暉表示,三方深夜發表聯合聲明,看似突然,實則水到渠成。中國一直支持中東和平發展,發揮負責任大國的作用。3月7日,外交部長秦剛在兩會記者會上回答了一個有關中東的問題,其中就提到中國將繼續主持公道,支持中東國家通過對話協商推動熱點問題政治解決。中國完全尊重中東國家主人翁地位,不會去填補所謂“真空”,也不搞排他小圈子。
秦剛還表示,在去年底召開的首屆中阿峰會上,中阿雙方一致同意全力構建面向新時代的中阿命運共同體。上個月,伊朗總統萊希成功訪華,雙方一致同意深化發展中伊全面戰略伙伴關系,推動雙邊關系邁上新臺階。
實際上,沙特和伊朗在北京的會談時間從3月6日開始,持續到3月10日。顯然,秦剛外長兩會記者會舉行之時,沙特和伊朗已經在北京開始會談。中方的斡旋不動聲色,直到最后成果達成再對外發布,體現的也是沉穩務實的工作作風。
全球安全倡議的成功實踐
沙特和伊朗是中東兩個主要大國,因歷史問題、地緣政治等一系列復雜因素而長期對立,被稱為“中東宿敵”。上一次兩國斷交發生在2016年7年來,多個國家努力調解,但未能取得實質性進展。由此可見,兩國能夠恢復外交關系,難能可貴,對中東地區的和平安全也將產生重大影響。這是對話的勝利、和平的勝利,是全球安全倡議的一次成功實踐。
2022年4月21日,習近平主席在博鰲亞洲論壇年會開幕式上發表主旨演講時首次提出全球安全倡議。倡議的內容主要是六個堅持:

從三方聯合聲明的內容可以看出,其中有不少與這項倡議相吻合。比如,沙伊雙方在北京舉行會談是為了通過對話和外交方式解決雙方分歧,雙方的會談恪守《聯合國憲章》、《伊斯蘭合作組織憲章》的宗旨和原則以及國際規章和慣例,雙方同意尊重各國主權,不干涉別國內政。
為什么是中國?
蘇曉暉表示,其實,這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中國秉持正確的義利觀,在斡旋國際問題時不摻雜一己私利,真心為了各國的友好相處而努力。這些年無論是在非洲、中東還是其它地區的熱點問題上,都是如此。所以中方的努力也得到越來越多國家的信任和認可,他們感受到了中方的真誠。
其次,中方倡導的安全觀摒棄的是零和博弈。一方的安全不能以犧牲另一方的安全為前提,威脅別人,不會給自己帶來安全。只有大家都安全,才是真正的安全。中東等地多年發展的歷史也證明了這一點。所以這次沙伊恢復外交關系,可以說也是綜合安全觀的一種勝利,是中國外交理念的勝利,是和平和發展仍是時代潮流的勝利,說明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認識到,中方倡導的安全觀確實是解決國際爭端的一劑良方。
消息一出,多方都對此表示歡迎。比如,聯合國秘書長發言人杜加里克10日在紐約總部的例行記者會上表示,秘書長古特雷斯對中沙伊在北京發表的三方聯合聲明表示歡迎。巴基斯坦外交部長比拉瓦爾也對三方聯合聲明表示歡迎,他贊賞中國為推動沙伊兩國恢復外交關系發揮的積極作用。

與美國做法形成鮮明對比
說到中東問題,就不得不提美國。美國在中東事務上介入很深,就在中沙伊三方發布聯合聲明之后,美國雖然也表示歡迎,但一股“酸溜溜”之感溢于言表。白宮國家安全委員會發言人約翰·柯比含混地表示,如果這一協議能夠持續,也門的戰爭能夠結束,美國最終都對此表示歡迎,但伊朗方面是否會兌現協議承諾還有待觀察。柯比還不忘為美國找補幾句:美國也通過自己的“威懾和外交的有效結合”致力于緩和局勢。
然而,就在中國持續勸和促談的時候,美國持續做的還是制裁。當地時間3月10日,根據白宮發布的一份聲明,美國總統拜登宣布對伊朗發起的“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案”延期實施一年,以此應對“伊朗對美國的國家安全、外交政策和經濟構成的持續威脅”,并維持對伊朗實施全面制裁。顯然,美國人仍然熱衷于制裁,搞拉幫結派。只是事實早已表明,美國制裁伊朗四十多年,并沒有真正解決兩國之間的問題,并沒有給中東帶來和平。帶來的只有沖突和對抗。繼續制裁下去、搞小動作,也一定不會有出路。
對于解決熱點問題具有示范意義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辦主任王毅在介紹此次對話會的重要意義時說,無論問題多復雜,挑戰多尖銳,只要本著相互尊重的精神進行平等對話,就一定能夠找到彼此都能接受的解決辦法。我們將繼續根據各國的愿望,為妥善處理當今世界的熱點問題發揮建設性作用,展現大國擔當。
毋庸置疑,這次中沙伊三方對話取得積極成果,給解決熱點問題樹立起了一個典型的案例:只要堅持和談,談起來、談下去,不斷增加互信和共識,就一定能談出成果。
這次成功給了大家更多信心和希望,為當前動蕩不安的世界提供了重大利好消息,傳遞了明確信號:給對話和談以機會,也是給和平以機會。
來源:中央廣電總臺中國之聲
流程編輯:TF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