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問,這次普查掌握的信息成果對森林草原防火工作發揮怎樣的作用?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森林草原防火司陳雪峰介紹,通過首次在全國范圍內大規模、系統性地組織森林和草原火災風險普查,核心就是綜合調查評估與森林草原火災發生密切相關的全部因子和要素,包括人為活動、各類火源等致災因子的危險性,植被、林相、坡度等孕災環境的復雜性,林草資源、林緣建筑物等承災體的脆弱性和暴露度,以及野外火源分布、歷史火災發生頻次、防滅火能力強弱等,相當于對森林草原火險隱患以及防火工作進行了一次大規模深度“體檢”。通過把脈問診、對癥下藥,使各級各地在火險形勢會商、監測預警、火源管理、能力建設、隊伍布防、火情處置等方面應對的政策和措施更為精準,更有針對性,更可落地。
主要取得了四方面的顯著成果。
第一,首次建立了森林火災風險普查技術體系。在林木數量、氣象條件等傳統森林火險因子基礎上,結合林草防火工作實際,首次綜合多種要素,創立了全要素全鏈條的火災風險普查技術框架,探索形成一整套林草火災風險普查模式和技術規程,保證了普查成果的科學性、規范性和實用性。
第二,首次摸清了全國森林可燃物載量本底。在全國調查了11.2萬個林草可燃物樣地,實驗室檢測樣品79.3萬份,建立了15萬個可燃物遙感解譯標志。通過全面統計分析,形成以小班、公路格網為單元的,分類型可燃物及載量成果。在傳統主林層調查基礎上,首次完成全國灌木、草本、枯落物、腐殖質調查,填補了林下植被可燃物載量調查方面的空白,為開展火災風險評估區劃提供了詳實、可靠的基礎數據。
第三,全面調查了歷史火災、野外火源、減災能力等三方面底數。梳理掌握了2011-2020年歷史火災信息,經批準的野外用火、違規野外用火、重要火源點等野外火源分布情況,以及防火管理隊伍、物資儲備庫、阻隔系統、監測瞭望系統、防火道路、通信指揮系統等減災能力情況,共計獲取了3類1448萬條數據,為全面評價林草火災防治狀況、精準提供防控能力提供了基礎依據。
第四,構建了分植被區域、分類型的可燃物模型庫。基于中國植被分區、可燃物類型分層,建立起覆蓋全國不同植被類型的森林可燃物載量估算模型,共3271個分層估算模型,創新了可燃物載量調查更新機制,為更加精準、快速監測評估可燃物載量及其變化提供了技術支撐。
下一階段,將堅持“上下銜接、左右協同、體系一致”的原則,按照統一部署,再接再厲、精心組織,按時間節點要求,高質量全面完成全國林草行業評估區劃、數據庫建設任務,繼續著力深化普查成果的系統性應用,積極探索常態化普查評估機制,努力提升森林草原防滅火工作精細化、科學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