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隨著濰坊等市公布2022年經濟數據,山東16地市2022年經濟形勢已然明朗,這份成績單或將是山東各市高質量發展綜合績效考核的一份重要參考。
從全省來看,過去一年,山東地區生產總值為87435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3.9%,高于全國平均水平,拉近了與標兵省份的距離,為穩定全國經濟大盤做出了貢獻。今年是山東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起步之年,經濟社會發展備受期待,政府工作報告中,山東展望2023年地區生產總值增長5%以上。
就16市而言,青島GDP總量上仍一枝獨秀,引領山東經濟發展,增速與全省平均水平持平,不過,作為山東的經濟“龍頭”,量質起飛也需要“加速度”;煙臺去年則引領了2項優勢指標,GDP同比增長5.1%,比全省增速高了1.2個百分點,從增量來看,煙臺2022年GDP增量達到了804億,占全省增量的近1/5。
最令人欣喜的莫過于,過去一直被認為是“潛力股”的魯南四市,去年四市GDP增長均超過全省平均水平,也正是基于去年棗莊經濟跨過2000億元臺階,山東16市GDP均跨越2000億元大關。
工業“穩定器”
如果說過去一年,選個城市代表山東經濟發展“火力”的話,煙臺可能是首選。
正如前文對煙臺數據的描述一樣,煙臺去年對山東經濟增長的貢獻度甚至超過了青島。
在社會各界對山東各城市排名、定位的當下,濟南、青島“雙子星”城市一直是熱議的焦點,實際就自身發展而言,山東從未忽略煙臺的作用,在新舊動能轉換布局中,煙臺是與濟南、青島并列的“三核”之一;在經略海洋、“十強”產業高端化工等領域當中,煙臺是一個高頻詞、一個發展高地。
煙臺不僅在過去一年經濟發展中引人注意,今年可能也會是一個重要“分水嶺”——GDP過萬億元。
GDP過萬億元在全國也是鮮見,因為去年僅有24座城市邁過這條線,如果刨除掉直轄市、副省級城市,普通城市要想達到這個目標絕非易事。
2022年煙臺市生產總值為9515.86億元,同比增長5.1%,距離萬億元城市俱樂部不足500億元,可以說是“臨門一腳”。
其政府工作報告對2023年煙臺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5.5%以上,爭取突破萬億元大關。
煙臺的發展,也引起了省里的高度重視。
1月15日,山東省委書記林武參加省十四屆人大一次會議煙臺代表團審議,會上,林武指出,“關于今年的目標任務,你們提出‘地區生產總值過萬億元’,彰顯了煙臺作為山東新舊動能轉換核心引領城市的擔當”。
如果探尋煙臺在過去一年的強勢表現和今年支撐社會再進步的一個重要原因即抓實體、促工業。
梳理2022年煙臺三次產業的發展情況,第一產業增加值為662.53億元,同比增長5.1%;第二產業增加值為4022.24億元,同比增長6.5%;第三產業增加值為4831.09億元,同比增長4.0%,可以明顯看出第二產業的強勁發力。
與之對比的是威海市。盡管各地去年受疫情影響,拉動經濟增長的外貿、消費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影響,不過實體經濟的受挫,往往影響整體經濟形勢——威海第二產業增加值1313.65億元,比上年下降0.3%,與之對比的是主導產業第三產業增加值1739.78億元,比上年增長2.4%,工業制造業有“壓艙石”“穩定器”的作用在這里十分明顯。
正是認識到實體經濟的巨大影響,自全市2023年工作動員大會以來,威海各區市、開發區紛紛組織招商隊伍,圍繞威海今年確定的高端醫療裝備、打印機整機及配套、先進金屬材料、新能源儲能材料、碳纖維及制品、集成電路封測及材料、海上風電裝備、海工裝備等主導產業外出招商,力爭引進更多優質項目,可以看出工業制造業被擺在了優先位置。
煙臺同樣如此——今年,煙臺將大力實施“9+N”制造業集聚培育工程和16條重點產業鏈鏈長制,細化服務企業專員制度,千方百計強工業、促消費、擴投資、穩外貿、抓外資、保民生、守底線,為山東“經濟大省勇挑大梁”貢獻更大力量。
如果從長遠來看,煙臺是山東發展的一個縮影,煙臺的GDP過萬億元目標需要工業制造業支撐,山東則用工業助力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這個繁忙的2月,山東省政府8位副省長分別帶隊,赴全省16市展開調研,主題只有一個:調研督導工業經濟運行工作。
“潛力股”爆發
有時候判斷一個地區發展的質量水平,不是“頭部”城市,那些“潛力”城市可能是一個地區的真正實力。
魯南無疑是山東的“潛力股”,過去一年,魯南的“成績單”質量成色明顯——四市經濟增長均超全省平均水平,得益于去年棗莊經濟總量越過2000億元大關,目前山東16地市GDP均超2000億元,根據已公布的數據,所轄城市GDP均超過2000億元的省份目前只有江蘇和山東兩省,足見這份成績并不是那么輕松達到。
并且,這份成績的背后是魯南化潛力為動力,激發出了澎湃活力。
以棗莊為例,過去幾年,棗莊一改過去長期低于全省平均經濟增速的狀況,2022年一季度,棗莊GDP增長歷史性首次躍居全省第一,這讓外界對這座資源型枯竭城市發展“重估價值”。
究其原因,“工業強市、產業興市”戰略被屢屢提及——棗莊加快培育壯大“6+3”現代產業體系,改造提升傳統制造業,堅持五動并舉,實施八大攻堅突破,做優存量,做大增量,塑造棗莊產業發展新優勢。
“北方鋰電之都”雛形初現也讓棗莊發展有了更為期待的方向,伴隨投資200億元的欣旺達動力(儲能)電池及投資50億元的吉利欣旺達混合動力電池項目年底即將建成投產,投資120億元的龍電華鑫銅箔研發制造基地、投資100億元的德鑫鋰電循環經濟產業園、投資105億元的創普斯正負極材料等項目加速推進,棗莊的未來經濟增長會受益良多。
棗莊是如此,菏澤更是如此。
近年來,菏澤市深入推進“工業強市”戰略,打造“231”特色產業體系,大力度培育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術、現代服務業等一批新興產業集群。
新興產業已成為菏澤重要的經濟增長點,而在其中,生物醫藥產業被推到前面,菏澤將其作為首選產業精心培育、全力推進。如今,菏澤生物醫藥產業裂變式增長,規上企業產值三年實現翻番,達到605億元。以現代醫藥港為龍頭、四個專業園區為支撐的“一港四園”發展格局初步形成,千億級規模產業集群呼之欲出。
如今,菏澤“后來居上”已現成果,經濟走勢已從全省下游上升到全省中游,今年經濟總量繼續保持在全省第八位。
1月3日,山東省委、省政府印發《山東省建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其中明確提及支持菏澤鞏固“后來居上”成果,打造魯蘇豫皖交界區域性中心城市,這也表明,菏澤“后來居上”也有了更高的目標。
濟寧、臨沂,是山東城市經濟的中部代表,過去一年,兩地均有新的經濟增長點出現。
提及臨沂,過去一年最亮眼的莫過于新掛牌的沂河新區,它是山東省委、省政府聚力打造區域融合發展戰略支點設立的4個省級新區之一(4個省級新區魯南占2個,還有一個處于菏澤的魯西新區)。
“一年起步、三年成勢、五年建成魯南跨越發展示范區”!在沂河兩岸的496平方公里土地上,一個承載著“臨沂未來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使命的省級新區、未來新城正拔地而起。
濟寧如今不止有“文化牌”可打,過去一年,投資235億元的寧德時代新能源電池產業基地、106億元的小松全球智能制造基地、105.6億元的山能智慧產業園等一批超百億元產業項目落地建設,強力推進濟寧制造強市建設。并且在港航物流方面,濟寧在實現“進位趕超”后持續做大做強——港口貨物吞吐量達到5843.5萬噸、保持全省內河第1位,集裝箱吞吐量5.85萬標箱、同比翻番,梁山港成功納入國家級多式聯運示范工程。
過去一年正是山東期待的方向:魯南的“一小步”,山東整體經濟向前的“一大步”。
挺起“黃河脊梁”
無論是省會經濟圈,還是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抑或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山東都需要把這個“脊梁”挺起來,這無關其他,只需要注意,這是山東包含城市最多的經濟圈即可。
山東沿黃9市中,除了魯南的2市,其余城市均在省會經濟圈,因此,如果說魯南是山東的“潛力股”,那么省會經濟圈是山東的“黃河脊梁”。
最核心的城市自然是濟南,過去一年,對濟南而言,無疑是極具考驗、極不平凡的一年——盡管全年經濟增速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但成功打贏“3·29”疫情阻擊戰,有效應對秋冬季疫情沖擊,四個季度的經濟走勢也值得注意。
濟南市統計局關于2022年濟南經濟社會發展的幾句描述,“全市經濟運行持續穩定恢復,經濟發展韌性不斷增強,總體呈現承壓回升、企穩向好發展態勢”正是其意。
濟南社科院研究員王新軍認為,2022年濟南經濟運行面臨較多的內外部沖擊,四個季度經濟增速有起有落,但全年能夠實現3.1%的增速,跑贏全國增速,而且經濟總量再上新臺階,達到1.21萬億元,充分反映出濟南經濟的韌性、潛能和活力。
不過,肩負著“強省會”重任的濟南,如果經濟增速保持不了“走在前面”,“強省會”無從談起。
濟南的未來發展取決于當下的行動——從春節前,濟南召開市委常委會會議,下達“拼經濟”動員令,強調“起步即沖刺”“首戰即決戰”,到節后召開全市2023年“項目突破年”工作動員大會,再到各區縣陸續召開“新春第一會”、市委市政府連開“凝心聚力抓項目 蓄勢賦能促發展”主題系列新聞發布會,濟南正奮力實現“開門紅”,并以此為全年工作奠定主基調。
這也是省會經濟圈其余各城市的春季主基調。
2月6日,德州舉行春季重大項目集中開工活動,涉及206個重大項目。德州市委副書記、市長朱開國在講話中強調,全市上下要以此次活動為契機,按照市委“高質量發展重點突破年”要求,在擴大有效投資上強力突破,確保經濟社會發展首季“開門穩”“開門紅”。
2月10日,濱州市制造強市推進大會召開。濱州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宋永祥在會上指出,要在“動能轉換”上來一場思想大解放,激勵現有企業加足馬力生產、在建工業項目抓緊投產達產、加大工業招商引資力度,培育工業發展的新動能新優勢。
……
開局就是沖刺,核心工作又是工業制造業,這既和前文提及的實體經濟有“壓艙石”的作用有關,也和目前山東正在推進的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息息相關,我們也可以通過淄博這座工業城市窺得一二。
去年,淄博市經濟增速達到4.7%,增速僅次于煙臺市,實際上2021年,淄博的經濟增速同樣位于全省前列,“鳳凰涅槃”的淄博是山東發力先進制造業助力高質量發展的代表。
2022年,淄博全年實現制造業增加值1733.8億元,增長4.1%,占GDP比重達到39.4%,比上年提高0.5個百分點,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33.7%,為穩增長提供了重要支撐,在其中,新興產業加速發展壯大,淄博“四強”產業增加值增長11.6%,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50%,經歷了過去一段時間的淘汰舊動能、加注新動能,淄博已在高質量發展過程中摸索出了經驗,這也讓其經濟發展有了可喜的成績。
今年,淄博將以更大力度增創動能轉換新優勢,2023年的淄博經濟增速能否延續過去幾年的勢頭走在全省前列?備令人關注。
淄博令人期待,山東今年的表現同樣令人關注。而綜合全文,之所以沒有過多對各城市的經濟總量對比,是因為今年恰巧第五次全國經濟普查,各地市乃至全省經濟數據屆時可能出現一些變動,我們也將會在未來見證。
無論如何,對各城市的分析,其實是一種見賢思齊,探尋各地高質量發展的“密碼”,從而為下一步“比學趕超”做支撐,這對于發力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的山東而言,影響深遠……
(鳳凰網山東 劉培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