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背后有著一定的需求。2月12日,廣東省人類精子庫主任張欣宗告訴南都、N視頻記者,全國已婚夫婦中不孕不育的比例約15%-18%,其中50%是因男性精子問題。
在捐精志愿者中,最終的合格率只有20%左右。因為要求嚴格,即使有過生育經驗的男性也未必能成為合格的捐精者,可謂優中選優。歷經重重篩選,正式成為捐精者之后,又將會面臨什么?南都記者采訪了捐精者,38歲的楊先生去年完成捐精,“我留意到網上有關于后代可能近親結婚的討論,這種概率就跟中彩票一樣低,我完全不擔心”。同齡的賀先生15年前就完成了捐精,“雖然我現在還沒結婚,但一想到可以幫助這些家庭就很開心”。
優中選優
“冬去春來,高校陸續開學,往年,來精子庫捐獻的志愿者朋友中,相當一部分是青春燦爛的在校大學生。去年以來,由于疫情,精子庫缺少了你們寶貴的身影,我們倡議,廣大在校學生能獻出一份愛心!”
連日來,陜西、北京、山東、云南等多地人類精子庫向當地大學生發出捐精倡議書,迅速在網上引起熱議。
倡議背后是廣泛的需求。張欣宗向南都記者介紹,全國已婚夫婦中不孕不育的比例約15%-18%,其中50%是因男性精子問題。人類精子庫的精液不直接提供給不育家庭,只供給各醫院有資質的生殖中心,由生殖中心為婚姻內的夫婦做輔助生殖技術助孕。
事實上,篩選捐精者的標準并不低。根據多地發布的捐精倡議書,捐精者需符合相關條件,如無乙肝、色弱等傳染病、遺傳病,身高在165cm、168cm或170cm以上,年齡在20至45周歲。部分地方規定捐精者應有大專及以上學歷或在讀。北京人類精子庫還特別提到,捐精者五官端正,無明顯脫發等。
張欣宗以廣東省人類精子庫為例介紹,“我們對捐精志愿者的年齡要求是20-45周歲,但捐精主力人群在20-30歲之間,且該年齡段的志愿者合格率也相對較高”。在報名參加篩查的捐精志愿者中,包括在讀大學生、研究生、博士生在內的人群占比為35%左右。
捐精志愿者除了要滿足年齡、身高、學歷、健康等基本條件外,還要進行嚴格的健康篩查,包括體格檢查、性傳播疾病、遺傳病檢查以及精液質量評估等。
合格比例低到令網友們吃驚。“篩選完畢后,最終志愿者的合格率只有20%左右。大學生群體稍微好一點點,但是沒有太大差異。”張欣宗解釋,捐獻精子不達標準是志愿者被淘汰最主要的原因。
實際上,人類精子庫對捐精志愿者的精液質量評估標準遠遠高于正常生育人群的標準,如精子濃度大于60x106/ml,存活率大于60%,其中前向運動精子大于60%等。“雖然很多人生育過小孩,具備生育能力,但不一定能達到這個標準,能成為合格的捐精志愿者,都是優中選優。”
做出決定
今年38歲的賀先生,早在15年前就完成了捐精。前年,他曾出于好奇打電話給浙江省人類精子庫詢問五份精子的使用情況,工作人員稱只要是合格的精子一定會被使用,市場供不應求。
賀先生向南都記者笑道,“雖然我現在還沒結婚,但可能已經有五個素不相識的孩子了哈哈”。
月12日,他向南都記者回憶起捐精的歷程。2008年,恰逢浙江省人類精子庫在開展捐精宣傳,他打電話咨詢之后決定報名,“覺得好玩,想去探探秘,而且這本身是公益事業,國家提倡、社會需要。作為年輕人,應該對新鮮事物保持更開放的態度”。
捐精對年齡、身高、體重和學歷有要求。“我當時23歲,身高175cm,這些硬性指標沒問題。”賀先生第一次到浙江省人類精子庫時,需要體檢、驗血、簽署捐精同意書。工作人員采集照片后,對相貌進行評估。
江蘇南京的楊先生和賀先生同齡,多年前從一所985高校碩士畢業后成為了一名律師,每月要前往上海出差兩三次。去年,他偶然路過上海市人類精子庫,很快就做了決定,并順利完成了捐精。
“我身邊也有一些朋友飽受不孕不育的困擾,就當作為國家做貢獻,中國還有句老話叫作‘多子多福’嘛。”在楊先生看來,捐精并沒有特別之處,就跟獻血一樣正常。
“第一次需要測量身高、體重、血壓、精子質量等,還要帶上學歷證書。第二次再來驗血,檢查有無基因疾病,最終我順利通過了篩查。”楊先生作息規律,每天晚上12點前睡覺,第二天早上7點前起床,每周堅持鍛煉。
醫生曾向他介紹,由于許多年輕人作息不規律,喜歡熬夜,有時候精子活力檢測通過率甚至比不上30歲左右的人。“像我們這個年紀,經濟相對獨立,一般是基于對自己的身體狀況比較了解,才決定去捐精。有些大學生可能是為了拿到幾千元的補貼去捐精,但事先沒有做充分的判斷,所以會被淘汰。”
楊先生和賀先生均是碩士畢業,近日全國多地發出的捐精倡議書,也幾乎都要求捐精者具有大專及以上學歷。
“事實上,國家層面對捐精志愿者并沒有學歷方面的要求。但是各個精子庫具體運行時發現,患者在選擇精子的時候會對學歷有偏向性,比如學歷低的,患者就不愿意用。”張欣宗向南都記者解釋,正因如此,各個精子庫才會對捐精者的學歷有適當的要求。
“取精”之路
順利通過篩查后,便進入了正式捐精流程,捐精者大約需要在半年內進行約10次取精。
楊先生說,每次取精前要禁欲3-7天,雖然醫生沒有要求戒煙戒酒,但自己捐精前盡量不飲酒,平時也不抽煙。
他介紹,上海市人類精子庫要求十分嚴格,每次登記要錄指紋,取精前還要再錄一次指紋,兩次指紋比對成功才能開始取精,以防有人冒充捐精者,“每次取精五六毫升,最終要達到50毫升左右”。
四五平方米的取精室內,架子上擺著幾張照片營造氛圍,顯示屏有USB接口,供捐精者播放U盤視頻,床上鋪著一次性墊子。
楊先生從南京前往上海出差時,便順道去了精子庫,“有三四個捐精室,基本每次去都有空房間,不用排隊,每半小時有兩三名捐精者過來”。
賀先生則提到,浙江省人類精子庫的捐精室和醫院診室沒什么區別,但多了塊屏幕,基本都是關閉狀態,墻上貼著一張非裸露的女性畫像,此外還有沙發和洗手池,“和很多人想象的環境有挺大區別,我聽說一些城市的捐精室屏幕可以播放科教片”。
取精結束后,工作人員會跟他約好下次取精的日期。每次取精還會發放150元的現金補貼,采夠數量后,一次性發放一筆2000-3000元的補貼,加上交通補助和營養費,整體算下來有4000-5000元。
上海市人類精子庫的補貼更高一些,“取精每毫升50元,等流程全部完成后一次性打尾款,一共有7500元。”楊先生說,“幾千塊錢的補貼對我不算什么,每次50元的路費補貼甚至不夠打車,我是把它當成一項公益事業去做。”
捐精結束后,不同地區的要求不同。部分地區要求志愿者停止捐精后,仍需與精子庫保持聯系,提供最新的健康及遺傳信息資料。張欣宗告訴南都記者,以廣東省人類精子庫為例,由于HIV的潛伏期一般不超過半年,因此捐精結束半年后,捐精志愿者還需抽血進行HIV檢測,檢測通過之后精液才能使用。
倫理討論
多地發布捐精倡議書受到關注后,也引發網友們對于倫理的討論,捐精之后是否會有子代近親結婚的風險?
在中國,一位男性只能在一家精子庫進行精子捐獻。張欣宗解釋,這是因為我們國家對捐精生育后代的數量控制得非常嚴格,一名捐精志愿者的精液最多只能讓5名婦女懷孕。
“我們國家人口基數大,捐獻的精液在全國各地使用,將來生育的子代也是分布在全國各地。所以捐精之后,后代近親結婚的概率幾乎為零。精子庫還可以免費為他們的后代提供婚姻咨詢,排除近親結婚的可能性”。
對此,楊先生表示十分認可,“我完全不擔心,從概率學上來說,這種可能性就跟中彩票一樣,非常低。”
賀先生同樣很樂觀,“畢竟中國人口基數那么大,而且我現在還沒有生自己的孩子。即便真的機緣巧合撞上了,兩個孩子也差了十多歲,應該不那么適合”。
南都記者了解到,楊先生育有一子,家人對他捐精一事并不知情,“我離婚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捐精的事情我沒有跟父母孩子說過,但父母比較開明,知道也沒關系”。
“現階段可能很多人對捐精還存在一些誤解,我覺得隨著時間或者學歷、閱歷的增長,應該會慢慢消除,捐精在未來也會越來越常見。”在他看來,捐精可以為一個家庭帶去希望,是一項公益事業,無需藏著掖著,他甚至還會勸朋友去捐,“有兩三個朋友去了,反正抱著可以免費檢查身體的心態,可惜最后沒有通過篩選”。
對于受助者所生的小孩,會不會好奇,是否會設想他(她)的情況?“好奇歸好奇,但只能停留在好奇層面。當捐精結束后,我的參與也到此為止了,之后就是另外一個家庭的故事。”楊先生理性地說。
賀先生也會好奇他們長什么樣,是什么性格,過得好不好,可基于雙盲原則和倫理道德,或許這輩子都沒有見面的機會,“但一想到可以幫助這些家庭就很開心,就當是留了一段奇妙的念想,希望他們過得幸福”。
原標題:不再神秘的“捐精”:多地發布倡議書背后的需求、捐助與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