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連永升
渤海灣自古以盛產魚蝦而聞名于世。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由山東省統一組織的以捕撈對蝦而著稱的“大戰渤海灣”,更是將這種漁汛期的生產盛況推向空前。
山東沿岸對蝦資源豐富,產量一直占全國總產量的半數以上,故秋汛對蝦捕撈已成為當年渤海漁業區漁業生產的一項重要任務。對蝦,俗稱大蝦,雄蝦體色偏黃,雌蝦體色偏灰青色,為暖水性底層洄游甲殼類動物。對蝦因其肉質潔白細嫩、味道鮮美適口,被列入中國著名的海產珍品,也是當時國家出口換取外匯的重要海產品之一。
關于秋捕對蝦一事,1991年版《山東省志·水產志》有如下記載:“每年清明至立夏,是山東省沿海漁民傳統的春季捕蝦汛期,為合理利用對蝦資源……從1963年起改對蝦春捕為秋捕,每年的9月上旬之后,山東、遼寧、河北三省和天津市的數千艘漁船云集渤海,在渤海形成秋季旺汛。”這就是龍口老人嘴里常常念叨的“大戰渤海灣”。
龍口地處山東半島北部,瀕臨渤海,漁業資源得天獨厚,地理條件十分優越。早在上世紀初期,近代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孫中山先生在其《建國方略》中,就將龍口列為全國15處漁業港之一。
9月和10月為渤海捕蝦旺汛。時值旺汛期,龍口漁港(當時是山東渤海沿岸最大的漁港)順理成章地成為渤海對蝦秋汛基地。據知情人講,當年在龍口漁港碼頭上岸的對蝦,先由龍口水產、外貿等部門組織人員進行初加工后,迅速運往青島水產冷藏企業,進行冷凍等深加工處理,然后出口換取外匯。扒蝦就是當時最急需、最基本的一種加工手段。
每逢9月上旬,秋汛捕蝦生產進入高潮。成筐成筐的對蝦被漁船運上岸后,由龍口搬運公司工人用人力地排車拉到龍口外貿大院。這時,龍口外貿部門的工作負責人就急忙派人到龍口周邊鄒、劉、曲、逄等村召集勞動力過來扒蝦。
眼見一筐筐的青色大對蝦碼得如同小山一般,扒蝦的人們陸續從四面八方趕來。大家一齊上陣,一邊扒蝦,一邊盡情享受著豐收帶來的喜悅。時值9月,白天氣溫仍然較高,大蝦極易變質,倘若不能及時進行加工處理,一旦變質,就會給國家造成很大的經濟損失。因此,誰心里都清楚這扒蝦的任務要多緊急就有多緊急。
盛對蝦的抬筐被抬到屋子里面,大家坐著馬扎,兩手干凈利索地扯下蝦頭。扒蝦這活兒看似輕松,其實甭提有多辛苦了,為避免在扒蝦過程中手被“燒”傷,有經驗的婦女往往要戴上一副橡膠手套。蝦來得多時,很多人干脆不回家睡覺。要知道,那個年代,老百姓的日子過得并不寬裕。像扒蝦這種活兒,著實能為全家帶來一筆不菲的經濟收入,作為家里的主勞力,誰能安心躺在炕上呼呼地睡大覺?金秋之夜,家家戶戶都已酣睡入夢,唯有龍口外貿大院的屋子里燈火通明,扒蝦的人們夜以繼日地挑燈夜戰,成為那個年代一道獨特的風景。
在龍口尚未建起冷藏企業之前(1971年山東省水產供銷公司在龍口籌建水產冷藏廠,1974年7月建成投產),冷凍儲藏對蝦的任務只好去青島冷藏企業完成。對蝦扒好后,還要洗凈、過秤、套袋、上冰,裝到木桶里,最后裝車。女人們忙著扒蝦,男人們則忙著把盛滿對蝦的木桶搬上卡車。不管白天還是黑夜,只要卡車一滿載,就得馬上啟程趕往青島。
十幾年前,一位家住龍口順盛街、當年曾參與扒蝦的耄耋老婦,跟我描述起當年卡車裝蝦的情景時,帶著一口濃郁的招遠腔說了句非常有趣的俏皮話:“那些運輸對蝦的汽車多得可以說是‘咬著尾巴走’。”
而今進入耄耋之年的父親,也是“大戰渤海灣”的親歷者。1965年秋天,父親20多歲,在龍口搬運公司上班,有幸目睹了旺汛期對蝦上岸的壯觀場面。提起當年從龍口碼頭往水產公司運送對蝦的情景,仍難掩內心的激動與自豪。在他的記憶里,“大戰渤海灣”期間,龍口搬運公司的工人們表現非常積極,一部分人專門負責運送對蝦;另一部分人專門負責往船上運冰(即先將冰窖內的天然冰運到水產公司,經由破冰設備破碎后再運到漁船上),為對蝦加冰保鮮。那些負責運送對蝦的工人,看著一只只約一拃長的青色大對蝦,沒有一個動歪心思的。
光陰荏苒數十載,“大戰渤海灣”早已成為一段歷史。好在歷史是可以觸摸與感知的。打開《山東省志·水產志》,我們仿佛穿越到了那個年代,“上世紀60年代以后,龍口漁港成為渤海對蝦秋汛基地,屆時山東、遼寧、河北、天津等省市的4000余艘漁船進出此港,年卸港量3萬余噸。”盡管寥寥數語,還是從一個側面為我們勾勒出那個火熱年代中“大戰渤海灣”的壯觀場景。每每讀到此處,心中不免生出無限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