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濟寧市公布了上半年社會經濟運行情況,在經濟下行的態勢下,濟寧市依舊保持著較高的增長速度,其中內河港口物流的相關數據讓人眼前一亮。
上半年,濟寧市港口完成貨物吞吐量2831.6萬噸,同比增長30.2%;集裝箱吞吐量2.3萬標箱,同比增長168.9%,這個數字在全國的排名都很靠前。
在大多數人的印象里,濟寧是資源極為豐富的工業城市,也是內陸城市,盡管臨近運河,但多年來內陸運河的作用并不突出,聯系到當下城市的港口的發展態勢。這樣的現象著實讓人感到意外。
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不僅僅為濟寧市增添又一動力,也為中國的內陸城市發展開拓了思路,人們見證了太多的城市因港而興,但像濟寧這樣由城而港的例子卻極少,就算是在中國城市史上,也是極罕見的。
強勢突破的港航戰略
2022年8月2日,交通運輸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自然資源部、生態環境部、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發布了《關于加強沿海和內河港口航道規劃建設進一步規范和強化資源要素保障的通知》。
這其實釋放了一個信號:一方面,雙循環大格局下,內河航運的重要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需求也與日俱增,另一方面,由于內貿發展的需要,港口城市將更進一步利用和挖掘港城內部資源與優勢,加速城市自增長步伐,提高城市綜合實力。
幾乎同期,2021年,濟寧市港口貨物吞吐量突破4600萬噸,同比增長10%,穩居全省內河首位,并成功超越多個沿海城市大港,躍居全省港口第5位。
結合當下濟寧港航戰略的發展態勢,不得不贊嘆濟寧市委市政府的前瞻性。
所以說,今年濟寧港航地位的崛起看似突兀,卻在情理之中,其背后既有著深刻的時代背景,也是濟寧市近年來布局使然。
2019年12月,濟寧市委市政府立足京杭運河黃金水道優勢,站在“強港航、暢物流、興產業”的角度,作出了“以濟寧能源為主體,以梁山港為龍頭,組建濟寧港航發展集團,整合全市港航資源,全力打造北方最大的內河航運中心”的決策部署,并成立由市委領導牽頭的港產融合發展工作專班.
濟寧港航產業大發展的序幕由此拉開。
2020年,市委、市政府出臺了《濟寧港總體規劃(2035年)》,劃定了全市港口岸線,將濟寧港劃分為8個港區,確定了各集疏運通道,為濟寧港發展與建設、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港口岸線資源提供了指導和依據。
在此基礎上,市級層面又相繼印發了《濟寧市現代物流產業發展“三年(2021-2023)行動計劃”》《濟寧市綠色港口建設三年行動方案(2022-2024)》等一系列文件,加快推動了全市港航物流蓄勢升級。
值得一提的是,兩項行動計劃的出臺都將時間定在了三年,足以看出其決心,畢竟港口的建設不比其他城市基建,需要更多的成本投入,也有著更高的要求。
在此背景下,2020年5月,濟寧港航發展集團成立,集團成立以來,通過資產并購、吸收整合、股權合作、升級改造等方式,對港航工程處進行轉企接收,順利完成森達美躍進港、龍拱港、太平港3個港口的整合,同時推動港口擴能,突出梁山港、主城港、微山港三個億噸級港口群打造。
這里面極具代表性的是梁山港。
梁山港于2015年4月開工建設,被列入山東省重點建設項目、山東省煤炭應急儲備基地、山東省多式聯運示范工程。如今梁山港已經投入運營,其所擁有的8個2000噸級泊位、10萬標箱集裝箱碼頭、中國最大跨度的鋼結構儲煤棚均已投產,順利迎接了國家第四批多式聯運示范工程現場驗收。
今年上半年,梁山港完成集疏港貨物909.74萬噸,比去年同期增加188萬噸,3月份、6月份煤炭到發量均雙超90萬噸。
梁山港的發展現狀就是濟寧港口群的縮影,隨著躍進港、龍拱港與太平港的相繼開通,濟寧市港口體系也逐漸完善與健全,為濟寧市打造北方內河航運中心,構建起現代綜合物流大格局打下堅實基礎。
港城融合的發展前景
濟寧市真正的根基在于自身的工業體量,這是濟寧市區別于大部分港口城市的重要特征。
對于濟寧而言,港口不僅僅是交通運輸的樞紐,更是現代大工業布局的理想助力,港城融合發展將會是濟寧當下與未來很長一段時期里發展的關鍵詞。
圍繞以港聚產、港產融合,濟寧市規劃建設了梁山京杭多式聯運物流園區、龍拱集裝箱示范園區、躍進臨港產業園區、鄒城臨港產業園區、微山臨港產業園區五大產業園區。

目前,濟寧港航鋼鐵物流加工基地項目5條生產線建成投產,具備鋼材年加工50萬噸、倉儲和貿易50萬噸能力,被國家發改委列入“物流業制造業融合創新發展典型案例”;濟寧港航運輸裝備和集裝箱制造基地順利開工,首期1300個自備箱投入使用,打造了“濟寧港航”集裝箱品牌,成功輻射武漢、常州等內河主要港口。濟寧港航新能源船舶修造基地項目將于今年年底前具備開工條件,明年全面投產。
同樣,濟寧港開通所釋放出的強大動能,也將進一步增強城市的吸引力。
根據國內許多港口城市的發展經驗來看,港口城市作為取得生產要素,進行有效配置最便捷的地域,其良好的基礎設施條件產生的空間集聚引力不斷增大,不斷吸引與港口無直接關系的產業在港口城市的集聚,并不斷向規模化、集群化、集約化、國際化方向發展,成為地區未來振興的戰略支點。
這也是濟寧城市發展當下所體現出的特征。
濟寧能源發展集團為例,先后引進陜煤化、中船集團、中交建集團等世界500強企業和森達美集團、香港中華煤氣等外資企業,與20余家戰略伙伴簽署合作協議,有力加速了制造業、物流貿易、信息服務等臨港產業集聚。
港城融合為濟寧發展所帶來優勢已經初步展露,隨著現代港航物流發展內生動力的進一步激發,港城融合也推進城市進入新的階段,尤其是對于濟寧這樣工業產業體量雄厚的城市,其效果更是難以想象。
現代港口的潛力釋放
現代港口不僅應當具有運輸功能,還有工業功能、商貿功能、金融結算功能和城市開發功能;不僅是重要的交通運輸樞紐,同時也是促進地區經濟發展的戰略性設施。
一方面港口促進臨港產業如造船業、石化業、機械設備制造業等的發展。另一方面港口可以發展成為物流、配送、資金流、技術流和信息流的匯集中心,對優化港口城市的產業結構起到重要作用。
這也是當下濟寧市積極推進數字賦能港航的原因。
去年年底,濟寧市智慧港航綜合調度指揮中心正式啟用,成為全省內河首個智慧港航綜合調度指揮中心。
智慧港航綜合調度指揮中心打造了集視頻智能感知、數據綜合分析、船舶通航服務、水運物流服務、港航污染防治、應急調度指揮等功能于一體的濟寧智慧港航管理與服務體系,滿足了智能管理、服務港航的需要。

轄區通航船舶通過智慧港航綜合管理系統及時了解通航、過閘、貨源等信息,合理安排航行計劃,運輸成本每年可節省10%、碳排放降低5%、助航設施損耗降低10%、水上突發事件發生概率減少25%,有效保障京杭運河濟寧轄區段安全、高效、綠色通航,推動港航管理由傳統人工模式向數字化服務模式轉型,為港航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信息化支撐。
不僅如此,濟寧市創新研發了智慧港航“濟港通”服務平臺,通過數據整合、服務融合、數據共享,實現港航信息“一鍵查詢”、物流信息“智能匹配”,精準解決了船找貨難、貨找船難的行業難題,每年為港航企業和船員節省10%以上的物流成本。目前,平臺注冊港口企業45家、水運企業163家、營運船舶6900余艘、船員4萬余人。
隨著濟寧港口城市建設的完善,未來也將迎來更深層的潛力釋放,以國內、國際兩個背景為參照,以區域為核心,以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生態環境不斷改善為基本內容,適度和高效結合,進一步整合港口和城市的空間、功能、產業等要素的布局和發展,港城關系也將進一步朝更密切、更聯動、更科學、更適度、更有效的方向發展。